第五,有一種說法,說秦始皇曾說過“東南有天子氣”,而呂后馬上言之鑿鑿,說劉邦有一段時間腦袋上老有一股氣,雲蒸霞蔚,不過肯定是除了她誰也沒看見過。
看來,劉邦對自己的出身低微而遂得大位,心下還是有些惴惴不安,所以搖尾系統或者是在授意之下,或者出於揣摩上意,搞了這麼多無聊的東西。
英雄是英雄的映象
項梁者,楚將項燕子也,嘗殺人,與兄子籍避仇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其下。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器過人。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資治通鑑》中華書局版第261頁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可謂不是冤家不聚頭,他們的人生好像就是為了對手而存在,他們相互為對方性格和命運的映象,比如劉邦和項羽,比如毛澤東和蔣介石……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我看人生得一勁敵亦足矣。在今天,我就發現有許多朋友就是生活在和競爭對手角逐的樂趣之中。人心最底層的東西,不是平和,而是競爭。“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這是自然規律,看《動物世界》,不論是猴子還是獅子,都是如此。所謂淡泊寧靜,與世無爭,心平氣和,物我兩忘,都是後來強加於人性的,都是覆蓋在人心最底層之上的堆砌物。
正因這樣,歷史才精彩,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不是大治承平的歷史,而是天下紛爭、梟雄搏殺的歷史,所謂一時瑜亮,所謂雙峰並峙,才能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審美價值。還是那句話,當他們鬥智鬥勇以及鬥狠的時候,歷史才有張力,才有戲劇性。
劉邦就是項羽命中的剋星,項羽在自刎烏江前說“天亡我,非戰之罪”,或許就是他在臨死的時候,天眼開了,看到了命運之神在捉弄自己,於是決定不玩了。
項羽是貴族出身,他的老爸是項燕的兒子,連陳勝起義時都假借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可見項燕不同尋常。因為已經有高貴的血統,也因為沒有最後做了皇帝,所以項羽的母親沒有什麼和神怪異獸性交的故事。項羽和劉邦一樣,都沒讀過什麼書,不過,劉邦是沒有條件讀書,而項羽是有條件自己卻不願意讀書。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最早的讀書無用論的樣板案例,秦始皇以焚書坑儒飽受後世詬罵,而具有喜劇意味的是,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推翻秦帝國的核心人物,都不是讀書人。“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歷史總是打一些錯位球讓我們看。
劉邦和項羽出身不同,但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劉邦是家裡的老三,父兄辛苦勞動,他則成天遊手好閒。後來當上了亭長,亭長大概管幾個村,相當於治安聯防隊的隊長。這麼個遊手好閒的傢伙,怎麼能當隊長呢,我想這和選調皮的學生當班幹部差不多,是以毒攻毒的法子。這下,他也算是秦帝國體制內的邊緣人物了。亭長有沒有工資不知道,估計有也是向村民攤派集資,不屬於國家財政編制。劉邦由於無賴潑皮而獲得了一定的管理權,這個經驗告訴他,良民是做不得的,種地是沒有出息的。如果秦帝國的二世、三世穩定大局的工作做得好,劉邦也就一輩子做個基層幹部,混吃混喝打發日子了。他對秦帝國的態度是無所謂的,沒有革命的原動力。
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對秦有家仇國恨。秦統一後,對地富子女管理不到位,讓他們得到良好的教育機會,想學劍就學劍,想學萬人敵就學萬人敵,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是復辟的急先鋒。總之,項羽對秦帝國的態度是仇恨的,是時刻想著復辟的,他參加革命的主動性要比劉邦強得多。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俘獲敵酋之後的政治策略
趙王與張耳、陳餘北略地燕界,趙王間出,為燕軍所得。燕囚之,欲求割地;使者往請,燕輒殺之。有廝養卒走燕壁,見燕將曰:“君知張耳、陳餘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趙養卒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棰下趙數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將相終已邪!顧其勢初定,未敢參分而王,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以持趙心。今趙地已服,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燕將乃歸趙王,養卒為御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