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只好退回荊州。

兩年後,桓溫乘冉魏叛將周成佔據洛陽,被姚襄圍困之機,進行第二次北伐。桓溫到達伊水時,姚襄撤洛陽之圍,拒水結陣。桓溫披甲督戰,大敗姚襄。接著周成出降,桓溫進入洛陽,謁晉諸帝陵寢,有毀壞者皆令人修復之,並置陵令看守。留穎川太守毛穆之等以三千人鎮守洛陽,自率大軍而還。

以上兩次北伐,第一次雖說無功而返,但志在立威的目的還是達到了,而第二次北伐,則是取得了成功,所以自此以後,桓溫既掌內外大權,其諸弟皆身居要職,桓氏勢力一時甚盛。遺憾的是,接下來的第三次北伐,桓溫卻以慘敗告終。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四月,桓溫率桓衝、袁真等步騎五萬從姑孰出發北伐前燕。時正大旱,水道不通,郗超勸阻桓溫說:〃路途遙遠,汴水又淺,恐怕運送糧食的水道難以暢通〃。桓溫沒有聽從。六月,大軍進至金鄉(今山東金鄉),桓溫命冠軍將軍毛虎生在鉅野(鉅野澤,在今山東鉅野北)開鑿三百里水路,引來汶水(今大汶水)會合於清水(古濟水自鉅野澤以下又稱清水)。這條航道後來稱作〃桓公瀆〃。桓溫率大軍乘船自清水進入黃河,舳艫連綿數百里。這時,郗超又建議說:〃從清水進入黃河,運輸難以暢通。如果敵人不與我們交戰,運輸通道又斷絕,我們將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不如讓現有部隊全部徑直開向鄴城,他們害怕您的威赫名聲,一定會聞風潰逃。如果您覺得這樣做太冒險,那就不如停兵於黃河、濟水,控制水路運輸,等到儲備充足,到明年夏天再進軍。這樣做雖說拖延了時間,卻是萬全之策。〃但桓溫又未採納,既不肯直趨鄴城,決勝負於一役,又不肯頓兵河、濟,以待來年。於是乃按原定計劃進軍。七月,桓溫大軍進至枋頭(今河南浚縣)。這時,桓公瀆因為乾旱水位下降,已不能通運,桓溫水軍的退路及糧食供應都成了問題。此後,桓溫幾次與燕軍交戰都未取勝,乃命令燒掉船隻,棄掉輜重從陸路退軍。前燕部隊從後追擊,幾次大敗桓溫,晉軍死傷數萬人,這次北伐於是以桓溫的慘敗而告終。起初,桓溫令袁真攻打譙郡、梁國,開鑿石門,以便修通水道,運送糧草。袁真攻克了譙郡、梁國,但無法開啟石門。桓溫深感喪師敗績的羞恥,於是以石門不開,糧運不濟,歸罪於袁真,上疏請求免除袁真官職,貶作庶人。袁真認為桓溫誣陷自己,不服,上疏控告桓溫,朝廷不理。袁真便據守壽春叛變,投降前燕。

桓溫此次北伐慘敗的原因,分析起來,應該說主客觀方面都有。從桓溫主觀上來說,其北伐不是真正想收復中原,而是志在立威,欲以功名鎮服江東,伺機取晉室而代之。因此,桓溫在作戰時務求持重,在大好形勢下常常觀望不進,貽誤戰機。另外,桓溫確實很懂兵法,也善於用兵,但他還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軍事家,用兵貴在多謀善斷,相機而動,桓溫於此卻略遜一籌,因此在用兵時往往不善於捕捉戰機,缺乏靈活性。郗超的權謀機變本來可以彌補他這方面的不足,可在關鍵時桓溫卻沒有聽從郗超的意見,出現這種結果,當然是非常遺憾的。

▲虹▲橋▲書▲吧▲BOOK。

第20節:權謀機變(2)

廢立皇帝

太和五年二月,袁真死,前燕任命袁真的兒子袁瑾為揚州刺史。八月,桓溫從廣陵率二萬兵馬討伐袁瑾,在壽春郊外擊敗袁瑾,進而將城池包圍。第二年正月十七日,桓溫攻下壽春,活捉了袁瑾,將他和他的家屬一起押送到建康,在建康處斬(《資治通鑑》卷一百三)。

桓溫北伐本來是想先立功河朔,為自己贏得更大的聲望,回來後接受加九賜的禮遇。既有枋頭之敗,他的威望和聲名都受到很大打擊。攻克壽春後,他問郗超:〃這一仗,能不能雪枋頭之恥?〃郗超說:〃不能。〃過後有一天,郗超在桓溫府中留宿,半夜裡郗超對桓溫說:〃您難道毫無憂慮嗎?〃桓溫說:〃你一定有話要對我講。〃郗超說:〃你身負天下的重任,如今以六十歲高齡,卻在一次大規模的行動中失敗,如果不建立非常的功勳,就不足以鎮服人心!〃桓溫說:〃哪該怎麼辦呢?〃郗超勸他廢立皇帝。桓溫歷來懷有此心,對郗超的話深以為然,兩人立即商議,決定行動步驟。他們考慮到皇帝司馬奕一貫謹慎,沒有什麼過失可挑,只能從男女關係入手,便決定四下散佈謠言,說:〃皇上早就得了陽痿病,不能生育,他的幾個兒子都是宮中美人和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人通姦生下的,將來他們被立為儲君,封為王侯,必然改換皇家血統。〃謠言在民間秘密傳播,人們無法判別真假。太和六年(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