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迪在香港成功上市後,就不斷傳出小道訊息說要進入汽車市場。儘管只是傳聞,但還是引起了很多基金經理的緊張。他們紛紛打電話給王傳福,以證實訊息的確切性。 而王傳福總是以沉默相對,同時,比亞迪內部員工的口風也很嚴實。 得不到答案的基金經理們自然更緊張,不管比亞迪要進入汽車行業的訊息是否準確,他們都明確對王傳福表態說,如果王傳福要進入汽車行業,他們就會拋售比亞迪的股票。因為在他們看來,毫無汽車製造經驗的比亞迪要進入汽車產業無疑是在“自掘墳墓”。 從後來事態的發展來看,比亞迪要進入汽車領域的傳聞並不是空穴來風。 2003年1月23日,比亞迪公司正式對外宣佈出資億元收購秦川汽車有限公司77%的股權,比亞迪透過控股秦川汽車正式進入汽車行業。比亞迪也成為了繼吉利之後第二家民營轎車企業。 在收購秦川汽車協議簽訂之前,很多基金經理都給王傳福打電話,勸說他放棄收購行為,甚至有基金經理不耐煩地威脅王傳福說:“你如果要收購,我們就要拋售你的股票,拋死為止。” 基金經理們之所以反對比亞迪進入汽車行業,是因為他們根據當時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現狀分析認為,汽車行業已經發展成熟,市場已經趨於穩定,年增長幅度最多隻有5%。從一個增長速度高達80%的行業,轉型到一個增長速度只有5%的行業,這樣勝出的機率很小。他們都認為王傳福這樣做是在賭博。 而且,基金經理們認為,即便比亞迪想進入汽車市場,也不必冒險收購秦川汽車。因為從各項分析指標來看,收購秦川汽車的風險很大。 秦川汽車在2002年的利潤只有萬元。也就是說,比亞迪憑藉億元只能得到56萬元的收入,收購市盈率482倍,大大超過常規收購底線。並且,這家企業還擁有沉重負擔,包括700名職工,億元債務,以及4000多萬元的貸款擔保。同時,有訊息證實,2002年上半年,汽車瘋子吉利李書福曾想進入秦川,但是因為重組成本過大而選擇放棄。 基於以上分析,基金經理們都不看好比亞迪在收購秦川汽車後的發展。 比亞迪內部的高管也同基金經理們一樣,激烈反對比亞迪進入汽車行業。事實上,整個比亞迪創業團隊中,只有鋰電池生產裝置的主要研發設計人毛德和支援王傳福,其他人都持反對意見。 一位高管回憶說:“我覺得風險很大。當時我們在電池領域已經可以單挑任何一家日本企業,並能與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世界級的企業平起平坐做生意,我們已經很滿足了。進入汽車這樣一個全新的行業,前面有歐美、日韓那麼多強大的對手,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恐懼。直到收購秦川汽車前的最後一刻,我們都勸王總放棄。” 當別人看到汽車行業滿是困難的時候,王傳福再次看到了機會。他說:“中國的汽車市場還很大,尚未達到普及的狀態。摩托車很不安全,而10億騎腳踏車的老百姓都是潛在的市場。汽車與電池同屬製造領域,作為世界排名第二的電池生產商,比亞迪有足夠的資本優勢、資源優勢,加上民營企業的機制,進入電動車生產領域。” 同時,在決定收購之前,一點也不懂汽車技術的王傳福跑遍了全國,買了幾箱子關於汽車製造的書。只要有時間,無論是在飛機上,還是上班的路上,他都會看關於汽車的書。 在短短的幾個月後,王傳福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汽車製造專家。在經過大量研究和調查後,他只說了一句話:“汽車不應該是這個價錢。”言外之意,比亞迪的競爭優勢仍然在成本,這是比亞迪能夠在汽車領域制勝的關鍵因素。他對此曾分析說:“在電池領域比亞迪僅有30%的成本優勢就擊敗了索尼、三洋,汽車有400%的成本優勢,我們沒有理由打不倒國外企業。” 顯然,王傳福對汽車市場志在必得。 經過這樣的分析後,固執的王傳福帶領比亞迪透過收購秦川汽車的方式進入汽車行業。其實,王傳福收購秦川汽車的念頭也是來自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上海與朋友見面的時候,朋友無意中提到了秦川汽車正在尋求買家。 王傳福一聽,當即覺察到這是比亞迪的一次機會。當時,王傳福只想給比亞迪找一個玩家少一點的、門檻高一點的行業進入。“想來想去,只有汽車,現在是進入的最佳時機。” 王傳福開始和秦川汽車的相關負責人接洽,僅用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雙方簽署了收購協議。秦川汽車是國家批准的西北地區唯一一家轎車生產企業,建立於1985年。在早年的轉型中,因為得到了來自日本鈴木的汽車製造技術,其生產的秦川奧拓曾風靡一時。 此後,秦川汽車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汽車品牌“福萊爾”,並聲稱它是“中國最便宜的轎車”。但是,因為出身老牌軍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