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6部分

名聲呢,不是說體面盡喪麼?”

“正因為代價慘重、體面盡喪,所以非忠耿不諛、寧折不彎之士,不敢觸怒聖顏。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些人正是最虔誠的踐行者,往往獲得輿論的同情。加之事後總是證明他們是正確的,這才讓有辱斯文的廷杖,演變成一種榮譽性標誌。”沈默起身向萬曆施禮道:“皇上不妨換一個角度看這件事……國朝以孝治天下,無論如何,奪情都是有虧孝道的。如果群臣明知如此,卻因為畏懼皇上的廷杖,而無人敢直言,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國有忠臣,社稷之福,所以臣要恭喜皇上。”

“難道那些人都是忠臣,就沒有小人?”小皇帝臉色有些難看道:“就怕有的人,卻正好把這種危險,看成表現自己剛毅正直的大好機會,即使因此而死掉,也可以博得個美名!”

沈默心裡不禁咯噔一聲……這小皇帝才多大,思想也忒陰暗了。自己是經歷過嘉靖朝的,也觀看過廷杖,那種血肉橫飛、悽慘萬狀的場景,絕對不想再看第二次,更不要說主動申請廷杖了。相信只要神志正常之人,都不會例外。

然而他也沒法反駁皇帝,因為這次上書的四位,除了艾穆之外,其餘人都是隆慶以後的進士,沒見過廷杖。所以皇帝可以說,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厲害,鬼迷心竅,正好藉此機會警告一下那些心術不正之人。

想到這,他緩緩道:“皇上英明睿斷,確實存在這種可能,然而忠臣小人無從分辯。這時候如果全都廷杖,不僅會殺傷忠臣,還會成全小人的沽名釣譽之心。實在是最糟糕的選擇。”

“那該如何是好?”小皇帝徹底沒了章程道:“朕已經把他們拿了,如果什麼都不說,就這樣放了的話,豈不是有損權威?”

“皇上所慮甚是。”沈默點頭讚許道:“可以令刑部暫且關押,然後命法司會鞫四人,確定有罪後,依照《大明律》處罰。這樣一來可以避免世人對皇上的非議,二來也顯示出朝廷和皇上是站在一邊的。”

最後一句話,深深打動了萬曆皇帝,也沒有像往常那樣望向珠簾,便痛快點頭道:“就依元輔的吧。”

“吾皇聖明!”沈默深深施禮道。

“還有一件事,”沒讓他平身,小皇帝又道:“奪情張閣老的聖旨已經頒佈,朕萬無收回成命之可能。”

“微臣知道了。”沈默面色一凝,應一聲退了出來。

待沈默一離開,那道珠簾分開兩邊,露出李太后那張氣得發青的臉,她冷笑著諷刺皇帝道:“痴兒,你把那四人交給刑部,他們一定會想辦法放人,若是如此,還不如直接放了呢。直接放了,你還能得個仁慈的好名聲,交給外廷,就是把好名聲給了他們,自己卻還是惡人。”

聽著李太后的諷刺,萬曆感到一陣煩躁,但他不敢和母后發作,只能壓著火道:“母后怎麼不早說?現在說還有什麼用?”

“還不是為了維護皇上你的一言九鼎?”李太后被兒子戳著軟肋,眼圈登時通紅道:“我跟你說了多少回,得拿定主意不放鬆,那姓沈的慣會花言巧語,為娘當年就被他騙慘了,怎麼到了你這還不接受教訓?”

“現在說什麼都晚了,只能先看結果了……”萬曆看著母后傷心的樣子,只好悶聲道:“朕這就派人去張先生家,聽聽他怎麼說,這樣可以麼?”

“這還差不多……”李太后終於點頭道。

聖旨很快下來,午門外的四人押回詔獄,命法司儘快擇日審理此案……因為沈思孝是刑部主事,故而刑部按例迴避,案子交到了都察院和大理寺的手中,由右都御史海瑞領銜。

海都堂雖然已過花甲之年,雷厲風行的作風卻老而彌堅。三天時間便審問清楚……趙用賢等四人,對於皇帝和張閣老的攻擊,源於一場年輕官員的聚會,他們喝多了酒,腦子一熱,在別人的言語相激下,決定上書言事,並沒有預謀,也沒有受任何人指使。

三起三落的海大人,果然不再是那個只知道直來直去的‘海筆架’,只見他不動聲色間,便將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淡化為一群年輕人的‘行為不端’,性質大不相同。這下不僅不用把案子擴大,而且四人也可以從輕發落。

最後,都察院領銜上奏的處理意見是‘以言行不謹、下官辱罵上司的罪名,罰俸半年,外調’。奏疏中還特意強調,這是比照隆慶六年,對曹大埜、劉奮庸的處理結果而做出的判罰。

隆慶六年,曹大埜上疏指控高拱‘十大不忠’!劉奮庸也上綱上線指桑罵槐,總之要比今日沈思孝、艾穆等人罵得更難聽。隆慶皇帝看了,自然極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