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負擔,影響經濟建設。”因此,合理適度地確定軍隊的規模,是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需要建設一個積極防禦型的軍隊。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和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應具有現代條件下善守能攻、衛國戍邊的作戰能力,能制止敵人“蠶食”中國領土和侵犯領海、領空的能力,能打贏現代戰爭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區域性戰爭的能力,以及必要時收復被外國侵佔的領土(領海)的能力,並保障社會穩定,支援社會主義建設,這些是確定軍隊規模的重要依據。我國是發展中的國家,是一個幅員廣大、以大陸為主且海域遼闊的國家。在邊界問題、領海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等領域,與有的國家存在爭議。為了防禦外敵入侵,維護領土完整,保障安全環境,加快經濟建設,必須建立起一支與之相適應的、適當規模的軍隊。
第二,正確認識數量與質量的關係。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證明,軍事力量的強弱是由軍隊的規模與質量所決定的。軍隊建設取決於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軍隊的數量和質量是相互聯絡的,在一定條件下,數量的增加可以彌補質量的差距。但是,當質量的差距難以用數量的增加來縮小時,則必須減少數量,強化質量。否則,在經濟建設水平還不高,軍費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數量越大,越影響質量的提高。
武器裝備的數量質量及其發展,是確定軍隊數量的重要內容。軍隊主要是由人和武器所組成的武裝集團。武器裝備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是確定軍隊規模大小的重要內容。武器裝備先進、質量高,戰鬥力強,軍隊的數量少一點、規模小一些,同樣也能完成所擔負的職能任務。否則,軍隊數量多,規模大,也可能難以適應需要。特別是現代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高技術條件下區域性戰爭的特點,促使軍隊的規模縮小,以往惟數量代替質量,以規模謀取功能的做法,已不適宜。世界各國軍隊都在發展裝備,減少數量,提高質量。質量差、數量多、規模大已不能夠構成威懾。現代化戰爭的實踐證明,有先進的武器裝備,軍隊數量雖不多,卻有強大的戰鬥力。早在1957年,彭德懷就提出了軍隊建設的方針:“裁減數量,加強質量。”1958年底人民解放軍數量裁減到237萬人,武器裝備得到快速發展。但這個方針後來未堅持下來。軍隊數量擴大,影響了質量建設。鄧小平主持軍委工作後曾指出:要“減少軍隊人員,把省下來的錢用於更新裝備”,深刻地說明了武器裝備與軍隊規模的關係。80年代裁軍百萬,減少了數量,發展了武器裝備,提高了質量。9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指出:“現在,我軍規模仍然偏大,‘腫’、‘散’的問題仍然存在,國防費的開支中生活費佔的比重過大,嚴重製約了我軍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為此,他提出再精減軍隊員額50萬,再次說明了縮小規模,發展武器裝備對加強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
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經濟實力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武器裝備的發展將是制約中國人民解放軍數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數量時,必須同國家提供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相稱。
第三,正確處理平時與戰時的關係。和平時期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保持一支戰時所需要的龐大常備軍。和平時期國家的主要任務應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發展經濟,軍隊的任務是為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創造有利的形勢,支撐國家在世界戰略格局中的主要地位,為減少軍費的負擔,國家應將軍隊規模壓縮到儘可能小的限度。和平時期應堅持精幹高效的原則。鄧小平根據世界軍事發展的一般規律,針對人民解放軍的現狀,一針見血地指出:以前“只講數量不講質量。現在改變了,講質量,講真正的戰鬥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的”;“我們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要真正是現代化的東西”。明確地表述了必須建設高質量的精兵的思想,指出了新時期軍事改革所要遵循的根本途徑。要做到精幹高效這一點,既能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用於改善武器裝備,又可提高效能,增強戰鬥力。打贏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區域性戰爭,需要有一支高質量的軍隊。在現代戰爭中,數量已經代替不了質量,在軍費有限的條件下,軍隊的數量過多,勢必直接影響質量的提高。減少數量,提高質量,這是人民解放軍50年代和80年代後軍隊建設的一條重要指導思想。因此,今後一定要堅持這一重要原則。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