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齊國人口眾多,城市相接,鄰里相連,雞和狗的叫聲各地都可聽到;捕魚的範圍和耕種的地區合起來不下兩千餘里;全國境內,凡是建立宗廟社稷,實施地方行政等事,無不以聖人的法則為主。
但是自從田成子 (17 )殺了齊君奪得齊國後,竟連齊國取法於聖人治理國家的法度也一併〃偷竊〃了。所以田成子雖名為盜賊,卻能身居堯、舜的地位。當時小國不敢向他抗議,大國不敢對他討伐,竟使他的子孫傳到十二代 (18 ),這不是以聖人之法,來保護盜賊的安全嗎?
再進一步說吧!試看世上有哪個最聰明的人不替大盜積蓄貨財?有哪個大聖人不為大盜防守贓物的?何以見得呢?
今且以龍逢被殺,比干被挖心,萇弘被破腸,子胥的屍體被投在江裡,任其腐爛等事來看,這四人是那麼賢能,還不免被殺被棄,聖人法度的禍害也就可想見一斑了。
所以盜蹠的徒弟問他說:〃強盜也有道嗎?〃
盜蹠說:〃怎麼會沒有道?譬如,起意偷人家屋裡的東西,先要推測裡面的虛實,如果能算得準確,就是聖德;先進去就是勇;後出來就是義;知道見機行事就是智;分贓公平就是仁。沒有這五種德性而能成為大盜的,可說是天下絕無僅有的事。〃
這樣看來,行善的人若未獲聖人的道,就不能立身;盜賊沒有聖人的道也無法行盜。但是由於天下的好人少,壞人多,所以也使得聖人之道為天下謀利的少,禍害天下的反而多了。因此有人說:〃把嘴唇掀起來,牙齒就覺得寒冷;魯國的酒薄了,趙國的京城就被圍 (19 )。〃聖人和大盜原是彼此相連的。世人只要有聖人,便少不了大盜。
就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要天下大治,必得打倒聖人,釋放盜賊才行。這跟泉水乾了,山谷才空虛,高山平了,深澤才能填平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聖人一死,大盜平息,天下方能太平無事。
第69節:第十九章 知所屬
如果聖人不死,大盜不能肅清,即使借重聖人治理天下,也不過是替盜賊增加利益罷了。這就好像有了鬥斛來量米穀,就有利用鬥斛來做詐偽的事;有了秤桿來稱東西,就有利用秤桿來做欺騙的事;有了官印作為信物,就有假造官印圖利的事;有了仁義來糾正人的行為,就有假借仁義來做虛偽的事。怎麼會這樣呢?
且看:那偷竊別人腰帶鉤子的小賊,捉到了就被殺死,而那偷竊君國的人反倒做了諸侯。並且在諸侯的府第內,歌功頌德之聲不絕於耳,仁義之教頻傳,這不是假仁義來為非作歹嗎?
這種放任大盜強奪諸侯的地位,利用仁義、鬥解、秤錘、官印求取私利的事,雖有官方的重賞與酷刑,卻都無法禁絕,這實在是聖人的過失啊!
因此有人說:〃魚不可以離開深淵,國家的名器不可明告人。〃 (20 )聖人的法利,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絕不可公開讓天下人知道的。
所以只有摒去聖智,大盜方可肅清;摔毀珠玉,小盜才不會產生;燒燬印信,人民自會誠實;擊破升斗,折斷秤桿,百姓自不爭執;毀盡天下聖人的法度,人民才有資格和在上的議論……廢除六律,消絕竽瑟,塞住師曠的耳朵,而後天下人方能恢復真正的聽覺。
若能毀去文章,捨棄五色,粘合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才能恢復真正的視覺;毀壞鉤子、繩索、棄去規矩,折斷工倕的手指,而後天下人才有真正的巧藝,俗語說:〃大巧的人反似笨拙〃 (21 ),就是這個道理。除去曾參、史鰍的忠信行為,封鎖楊朱、墨翟的言論,拋棄仁義之說,而後天下人的道德才能和玄妙的大道 (22 )混合。
如果人人不自顯他的視覺,天下就不會被〃光芒的氣焰〃燒壞;人人不顯露自己的聽覺,天下就沒有憂患;人人不顯露自己的智慧,天下就不會惑亂;人人不顯露自己的德行,天下就沒有淫邪的行為。
像曾參、史鰍、師曠、工倕、離朱等人,都是標榜自己的德性以擾亂天下,於法來說,這是毫無用處可言的。(《莊子》外篇第十章《胠篋》)
二、小心不要傷害到人的本心
崔瞿問老聃說:〃如果天下不必治理,如何使人心向善呢?〃
老子回答說:〃小心,不要傷害到人的本心就可以了。人心是很容易動搖的,不得志則居下,得志就在上位了,上下不已,因此自暴自棄,得不到絲毫的安適。
溫和的時候,柔弱的心可以制服剛強;順心時,人心熱如焦火;失志時則又寒如冰雪。心情的變化快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