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辯護,他們認為有些事物是運動的,有些事物是靜止的。
根據亞里士多德所說(MetaphA5986b21…25),巴門尼德是克塞諾芬尼的學生,但他由於過於年幼,在科羅封時未能拜在克塞諾芬尼的門下學習。他的大半生在埃利亞度過,此城邦位於那不勒斯南約70英里處。他可能在漫遊時遇到過克塞諾芬尼。與克塞諾芬尼一樣,巴門尼德也是一位詩人:他用笨拙的韻文撰寫哲理詩,如今我們可以看到120行存留下來。他所撰寫的東西,以連續不斷的和內容充實的殘篇形式傳給我們,在這方面他可是與眾不同的首位哲學家。
他有一首詩由序詩和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名為真理之路,第二部分名為人的意見之路。序詩向我們描述了詩人與太陽之女駕車同行,一路奔向光明,將夜幕拋在身後。他們抵達通往晝夜之路的大門;晝夜之路是否與真理和意見之路相同,這裡並不清楚。不管怎樣,歡迎詩人光臨的女神告知他務必兼學兩者:
除了可信真理那不可動搖的核心之外
要兼學那些常人技藝製作的虛假幻念。
(KRS28829…30)
只有兩條可能的探索之路:
有兩條路探求如何審視
一條是:它存在,它不能不存在——
那是確信之路,與真理同行——
另一條是:它不存在,它必定不存在。
正文 巴門尼德與埃利亞學派(2)
福哇手機 更新時間:2010…11…2 7:56:06 本章字數:764
(我得讓讀者相信,巴門尼德的希臘文與這裡的英譯文一樣蹩腳和費解。)巴門尼德的真理之路,說得如此晦澀,但標誌著哲學的新時代。這是創立一門新學科的共同綱領:存在論或形而上學或關於存在的科學(scienceofBeing)。
無論有什麼,無論想什麼,這一切對巴門尼德來講,不是別的而是存在。存在是一,不可分離:存在無始無終,存在不會隨時變化。燒開的水壺沸騰不已,用赫拉克利特的話說,這是水之滅,氣之生;但在巴門尼德看來,這既非存在之滅,也非存在之生。無論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都不是從存在到非在(non being)的變化,而是存在之中的變化。但對巴門尼德來說,事實上並沒有任何真正的變化。存在是永恆如一的,時間是不實在的,因為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一體的。
巴門尼德這首詩的第二部分題為“外觀之路”,他藉此描述了外表變化的日常世界,詩中的女神介紹說:
我將結束我的可信言談和思想
結束真理的故事。其餘的是另一種東西——
那是一堆欺騙人們相信的謊言。
(KRS300)
不清楚巴門尼德為何感到有義務複製這些錯誤的觀念,這些觀念正是受騙的人們津津樂道的東西。如果我們拋開上下文來解讀這首詩的第二部分,我們就會從中發現一種宇宙論,一種與伊奧尼亞思想家的傳統非常相似的宇宙論。在通常所說的成雙成對的對立觀念中,巴門尼德新增了光明與黑暗這一對對立觀念,同時還引入了愛這一萬物的動力因,為此得到亞里士多德的讚賞(MetaphA3984b27)。事實上,“外觀之路”包含兩種迄今鮮為人知的真理:其一,地球是一球形(D。L9。21),其二,晨星與昏星相同。巴門尼德這一未得認可的發現,為後來一代哲學家提供了同一性陳述的正規化。
正文 巴門尼德與埃利亞學派(3)
福哇手機 更新時間:2010…11…2 7:56:12 本章字數:1093
巴門尼德有位學生名叫麥裡梭(Melissus),他來自畢達哥拉斯的誕生地薩摩斯島,據說他也師從赫拉克利特學習過一段時間。麥裡梭熱衷於政治,擔任過薩摩斯艦隊的主帥。公元前441年,薩摩斯遭到雅典的攻擊,雖然雅典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取勝,但據史料記載,麥裡梭曾兩次擊敗並重創伯利克里(Pericles)率領的雅典艦隊(普魯塔克,Pericles166c…5;D。L94)。
麥裡梭以散文體闡釋巴門尼德詩中的哲學,他爭論說,宇宙是無限的,不變的,不動的,不可分的和同質的。至今人們記得,他從這種一元論觀點中提出兩個結論:(1)疼痛是不真實的,因為疼痛(不可能)表示一種存在缺陷;(2)沒有真空(vacuum)這類東西,因為那就成為一種未在(Unb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