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防力量應在維持周邊和平環境、確保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更高層次的軍事交流為其提供了學習全球軍事技術、武器與前沿軍事理論的機會。
庫馬爾·辛格對中印軍事外交作用的矛盾心態在他最後的總結中再次體現,他絕不希望軍事外交對印度的擴軍之路有所束縛,因此在文章最後指出:必須認識到的是,軍事外交不能替代軍事現代化。考慮到解放軍多個雄心勃勃的戰略目標;以及軍事力量在對外政策決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印度急需用軍事現代化來補充和鞏固軍事外交所取得的成果,只有這樣,印度才能夠與中國和平共處,參與到亞太地區實力與影響力的競爭遊戲當中。
北京…新德里…華盛頓…*堡。。。
美國觀點:中印關係的幾何學
'美'袁勁東 原著
胡錦洋 編譯
編者按:過去五年裡中印關係取得了重大進展,而同一時期的美印關係也越發親密。在這一背景下,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東亞不擴散專案資深研究員袁勁東,近期於《全球政治評論》雜誌發表了文章《亞洲三角:中國視角下的印度崛起》。袁勁東的這種“身份代入”式研究相對於美國大部分“中國問題專家”的主觀保守論調而言,有一定新意。不過限於自身立場,他顯然不認同中印關係的雙邊互動,而是希望在北京、新德里與華盛頓之間構建所謂的“亞洲三角”架構。本刊並非贊同其中觀點,亦無意證實其內容,刊發此文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和相關研究機構或個人參考。
軍事外交,中印關係的新槓桿(4)
過去五年裡中印關係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北京與新德里舉行了一系列首腦會議,兩國高層頻頻互訪,武裝部隊還進行了聯合反恐演習,雙邊貿易額也飛速增長。2008年1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訪華期間,兩國簽署了中印《關於二十一世紀的共同展望》,承諾共同促進世界的和諧與穩定,進一步推動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這些事態發展讓喜馬拉雅山兩側的分析家們歡心鼓舞,開始討論上世紀五十年代“潘查希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迴歸以及未來幾年“中印大同”的前景。
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亞洲大國正走在謀求世界性大國地位的上坡路上。鑑於兩國人力資源豐富,經濟潛力巨大,兩國未來無疑能夠對地區與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貢獻。但《亞洲三角:中國視角下的印度崛起》一文的作者袁勁東看來,尚未解決的領土爭端、對彼此意圖的相互猜疑以及其他爭議問題,也會對中印雙邊關係的持續發展構成威脅。
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袁勁東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印度政府將1998年5月的核試驗歸咎於所謂“中國威脅”,這致使兩國關係遭受嚴重挫折。中國的強烈譴責與北京為孤立新德里而積極展開的外交活動最終導致新德里尋求和解。2003年6月,時任印度總理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訪問中國,那是近十年來印度總理首次訪華。自此之後,北京與新德里不僅宣佈兩國不再將彼此視為安全威脅,還決心建立面向和平與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在*主席於2006年11月訪問印度期間,雙方決定透過十項戰略措施進一步鞏固關係。此外,兩國還在貿易、投資、能源合作與文化教育等領域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現在,北京政府認為中印關係具有全球與戰略意義,具備長期性、全面性和穩定性的特點。
這種對中印雙邊關係與未來前景的樂觀看法已經得到了兩國認可,或至少是得到了官方的公開回應。目前,中印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兩國關係在政治、經濟與安全領域的全面發展。北京與新德里都支援多極化世界格局,反對單邊主義,它們還在環境保護、全球貿易等領域存在共識。中印戰略對話、反恐磋商以及能源合作都進一步增強了兩國互信,並鞏固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中印關係中發展最快的是貿易。雙邊貿易額從1987年的億美元增長到了2007年的387億美元,辛格總理訪華期間提出,兩國將在2010年將雙邊貿易額提高到600億美元。2006年7月,中印重新開放了喜馬拉雅山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自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兩國間的陸地通道一直處於關閉狀態),這進一步促進了邊境貿易。
中印防務合作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兩國曾於1993年和1996年分別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和《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近年來,北京與新德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