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致蔣介石密電》(1938年10月15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不過,整個106師團在萬家嶺會戰中被中國軍隊完全打垮了,還搭上了前來解圍的第101師團的第149聯隊,岡村寧次在他的*裡也承認,該師團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戰後,國軍第139師師長唐永良在率部遊擊敵後時路過萬家嶺,他在《我親眼看到的萬家嶺戰場殘景》一文中,描寫了他目睹的萬家嶺戰場一年之後的悽慘情景:“圍繞著雷鳴鼓劉村都是敵人的墳墓,人骨、馬骨……此外沿山麓、沿道路、沿溪流,無處無日兵骸骨,若說五步一屍、十步一馬,並不算過分,統計雷鳴鼓劉村、嗶嘰街、萬家嶺一帶戰場,日兵骸骨至少在六千具以上,馬骨至少在千具以上。”唐永良《我親眼看到的萬家嶺戰場殘景》(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武漢會戰》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9年)
萬家嶺戰役,是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繼臺兒莊戰役勝利後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對挫敗日軍突破南潯線的企圖,延緩日軍對南昌的進攻和保衛湘鄂贛邊境,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萬家嶺大捷的訊息傳來,全國軍民精神也為之一振。儘管武漢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政府機關正在撤離,剛剛度過一個苦澀的“*”的武漢群眾依然興奮不已,爆竹聲晝夜不絕於耳,歡慶勝利。
張靈甫不負眾望,在萬家嶺戰役中為51師立下了頭功,榮獲雲麾勳章。而51師在此役中也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損失最大的是張靈甫的老部隊305團,團長唐生海、營長鬍景瑗和李石見都身負重傷,接替唐生海任305團代團長的中校團附於清祥及營長王之幹犧牲,另外,302團團長林秀峰和營長李文光、306團團長常孝德和營長尹本提、王夢庚等指揮官也在激戰中負傷,而投入支援的151旅301團,團長張漢鐸和營長盧醒負傷,營長陳銘犧牲。51師在張古山血戰中,四個團一共傷亡五名團長(包括代團長)、七名營長和兩千餘名忠勇官兵。軍官頻繁的高傷亡率,說明74軍的軍官的確具有與眾不同的忘我犧牲精神,這種精神支撐著74軍的榮譽感和意志,在以後的抗戰歲月中,一次又一次打出王牌軍的軍威。
第四節張古山血染紅(7)
四
1938年10月中旬,萬家嶺會戰結束,74軍起初仍在德安一帶駐防並休整。
深秋的贛北,碧空如洗。一天,在野外操練的第153旅官兵,看見旅長張靈甫陪著一位不同尋常的客人向不久前的戰場走去。來客身著軍裝,舉止卻不似傳統的軍人,他言談熱情活潑,不經意間洋溢著一股才子氣,連一向冷峻寡言的張靈甫也受到了他的感染,與他一路侃侃而談。這位來訪者是特地從武漢前來江西造訪張靈甫的,他就是著名戲劇家田漢。
國民政府在武漢時期,國共合作的氣氛還相當不錯,來自共產黨陣營的左翼作家田漢,受命擔任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第五處處長,負責藝術宣傳工作。他受時任軍委會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來親自指
導,在武漢積極組織進步的戲劇工作者組成抗敵演劇隊,深入到各戰區開展抗日救亡演出活動,用藝術的形式鼓舞軍民的抗戰鬥志。萬家嶺戰役的勝利,是宣傳中國軍隊奮勇抗敵英勇事蹟的絕佳素材,值得大書一筆,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便特派田漢到江西採訪前線將士,於是就有了田漢與張靈甫的這次會面。
站在硝煙剛熄的戰場,張靈甫親自向田漢指點戰場遺蹟,向他詳細介紹張古山之戰的戰術佈置和戰鬥情況。據當時在旁陪同張靈甫的旅部文書胡立文回憶,隨行的旅部參謀在訪問中,特地向田漢補充了張旅長獻計仿三國戰例偷襲張古山的情節。
不久,74軍移駐長沙,大量傷員轉往長沙治療,51師負傷的軍官們全都聚在長沙的醫院裡。正帶著抗敵演劇隊在長沙演出的田漢,也到醫院走訪了張靈甫的部下,包括305團團長唐生海等74軍的負傷官兵。1939年1月,張靈甫率153旅屯駐長沙小興門外,田漢來到旅部再度拜訪張靈甫,他以張古山之戰為藍本,編寫了話劇《德安大捷》,特將劇本帶來給張靈甫過目,在戲劇家的生花妙筆下,張靈甫成了劇中歌頌的抗日英雄角色。過後,《德安大捷》由田漢的演劇隊排演並向長沙市民和74軍的官兵作了公演,張靈甫因而名揚湘江,一時風頭無二。
田漢在74軍還受邀對官兵們發表了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