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軍的後方基地設立在了位於河間郡南部的弓高城,以此城為依託,袁紹軍在距離清河大約六十餘里的地方安營紮寨並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
雖然與公孫瓚隔河對峙的袁紹軍的總兵力高達五萬餘人,但袁紹卻並不認為憑藉人數上的優勢可以讓己方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以進攻者的姿態取得對公孫軍的戰爭優勢。
最重要的原因便在於士兵們的平均戰鬥力上。
如果說公孫瓚手上的兵馬主要是由戰鬥力在大漢全國正規軍平均水準之上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數量不多但是戰鬥力幾近一流的精銳士兵和異族士兵,以及一定數量戰鬥力在全國豪強私兵平均水準之上的幽州豪強私軍和戰鬥力比一般強一點的冀州、青州豪強私軍所組成。
那麼袁紹手上的兵馬則是由戰鬥力在大漢全國正規軍中較為優秀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數量不多但是戰鬥力幾近一流的精銳士兵,以及大量戰鬥力一般的冀州豪強私軍所組成。
聽起來雙方的力量對比相差的並不大,甚至似乎袁紹一方還要稍佔優勢,畢竟正規軍的戰鬥力才是軍隊的核心,那些私軍或者部曲往往無法成為戰場上決定性的力量。而且就算袁紹軍這邊的私軍在戰鬥力上無法與公孫瓚一方相比,但是至少數量上的優勢多少能夠彌補。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袁紹與身邊的將軍謀士們經過多次分析後。只能得出讓他們苦笑的答案來——只怕未必。
雖然答案聽上去令人沮喪,但是因為兩者曾經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有過合作,不論是主戰場上袁紹與公孫瓚曾經攜手進退共抗西涼大軍,還是在河北戰場冀州人與幽州人在田豐的帶領下對抗著讓人捉摸不透的幷州人,可以說袁紹與麾下文武對於公孫瓚軍的戰鬥力並不陌生。
公孫瓚的部隊主要以擅長騎射的騎兵與擅長弓箭的弓兵組成,雖然並非沒有能夠結陣作戰的輕步兵,但是因為在北地所發生的大部分戰鬥中作用不大而一直數量不多,畢竟輕步兵能夠做到的事情幽州那些彪悍的弓兵們哪怕是兼職做的也足夠的出色。
可以說幽州漢人、烏丸人以及鮮卑人以及其他各種異族互相混雜而居的局面不但讓幽州男兒沾染上了來自於胡人身上的蠻勇之氣,讓原本就悍勇異常的燕國後裔們變得更加雄壯勇猛,同樣也鍛煉出了大量擅長騎馬和射箭計程車兵。
雖然因為這裡更靠近禮儀之鄉。同時燕國作為周王室後裔比起出身蠻夷的秦國先祖也更多了幾分儒雅之色。讓幽州的男兒比起西涼軍團少了幾分蠻氣胡風,但卻也同樣是孕育騎馬軍團的大好場所,尤其是在另一個位面當中幷州逐漸向那個禁錮於兩山之間的閉塞區域靠攏後更是成為漢人獲取強悍騎兵軍團唯二的地區之一。
不論是幽州的正規軍,還是散落在邊塞地區的豪強家族。人人以擅長騎馬為榮。人人都會修習射術以防被不知什麼時候便會衝到城牆外塢堡邊的敵人。
而冀州雖然與幽州相去不遠。但是肥沃的土壤和左右屏障存在的幽州讓冀州從世家豪強到黎民百姓已經將這裡瓜分的一乾二淨,根本沒有足夠的土地供戰馬肆意的施展自己矯健的身姿,同樣中央政府也不希望這一大片重要的糧倉無法起到其應有的戰略價值。
可以說如果不是一場黃巾之亂讓冀州的世家豪強感受到了亂世的臨近而紛紛增加了防護的力量。他們甚至連站在經常需要面對各種規模戰鬥的幽州邊塞豪強的對面。
畢竟一方的主力兵種是以騎兵和弓騎兵為核心,輔以擅長射術的弓兵做輔助,輕步兵僅僅是作為保護弓兵的存在,對上一群大部分都是輕步兵和弓兵,騎兵兵種只是作為少量將領或者土豪身份的象徵出現在戰場之上,在這片廣袤的平原之上,這無異於是找死的節奏。
事實上如果沒有密佈的水網和周密的伏擊方案,最重要的是強悍將領在小範圍戰鬥中的決定性作用,當初公孫越的部隊也絕對不可能最終落得個幾乎全軍覆沒的下場。
君不見李書實派出的由趙雲、張頜等悍將率領的那支小股“義從”便能夠在敵人的圍剿中安然逃脫,之後更是依靠幾位冀州籍將領的人脈讓袁紹至今抓不到他們的蹤跡。
當然,士兵的戰鬥力並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全部因素。事實上假如公孫軍的主將是一個沒有什麼太大能力的草包,那麼袁紹以及其麾下的謀士們同樣有著足夠的自信可以透過種種手段削弱對方的優勢甚至讓對方的優勢成為致命的劣勢並最終引導戰場的走向。
但問題是公孫瓚也算得上是沙場宿將,在北方專注對抗異族胡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