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快的詩情裡。

好像一朵空靈的小草花,逢春雨後的綻放,葉瓣上還停留黎明新亮的水露。

這以後,也就是寄自撒哈拉沙漠的一系列流浪記了。(也包括髮表在《實業世

界》上的若干篇報導文字。)也可以說,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在《聯副》轟動以前,

她所發表的作品為數並不多�以真實姓名“陳平”發表的作品,讀者諸君恐怕都沒

有太深印象。

《撒哈拉的故事》為什麼與早期作品風格懸殊如此?特殊地理環境使然?抑或

成長過程的蛻變?深沉多感的心思在什麼時候一轉明快清朗?

《白手成家》一文裡,也許可以提供一點線索∶“我的半生,飄流過很多國家

。高度文明的社會,我住過,看透,也嘗夠了。我的感動不是沒有,我的生活方式

,多多少少也受到它們的影響。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留下

來給我居住的城市。”

為什麼看透、也嘗夠了呢?

如前所提,失學、病痛曾經造成她成長過程中的陰影,但由於不輕易妥協的天

性,一再突破難關,重新復學,擴大早有的生活領域。但是,婚姻上的挫折,使她

再度遭遇到重擊。

她的母親沉痛的說━━這也許是造成她當初決定“流浪”的主因。

但,《白手成家》裡也談到∶“也有比較瞭解我的朋友,他們又將我的嚮往沙

漠,解釋成看破紅塵。自我放逐,一去不返也━━這些都不是很正確的看法。”

自然,我並不想以一種解析方程式的態度來解釋她的個人,(這對她與我都是

一件俗不可耐的事━━也因為“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裡的一份

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但是,就作

品本身,我認為,也唯有通透了事理、生死、喜怒的人,才能如此無為無求的透視

人生。

我也相信,前期的三手,無疑也是熱愛寫作的,只是因為機遇侷限與偏窄的觀

念,一直表現平平,而撒哈拉沙漠如此受到熱愛,又何嘗不是眼淚中體會出來的微

笑?

欣賞一篇文章,不只為喜愛其中充滿彤趣的情節,而是因為產生“人世”的共

鳴。眾人喜愛撒哈拉的故事,是因為它流露善良、豁達、悲天憫人的性情。然而,

眾人也許不知道,寫喜劇的人,往往深嘗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