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9部分

公佈了一系列的資料,這些資料如刻在腦子裡一般,是張口就來,尤其是糧食的畝產量,用事實說話。

告訴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們付出多少,就收穫多少,莊稼是不會騙人的。未來是可期的。

真應了那句話,我的未來不是夢。

以當時的化肥、農藥、水利、機械化水平,畝產1000斤是很不簡單的了。為了這個要付出的汗水可想而知。

不愧是大隊長,演講的內容是話粗理直,說的大傢伙這心裡熱乎著呢!甩開了膀子大幹特幹。

封凍之後社員們在冬季幹過最多的農活是修村裡的小水庫,只見他們一個個要麼推著獨輪車運土、裝土、刨土;要麼挑著擔子挑土、運土。

社員們疏通排水渠,新修山平塘,改造蓄水池。這些修整的水利工程又苦又累,又不能直接看到效果,但是為農民來年的農作物豐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

原先有些荒廢的梯田一下子又修整了一下,沒有水不怕,咱種地瓜,種花生等等旱地植物。

此外村裡的溝溝灣灣也給墊起來,主要是壓鹽鹼。由於南北兩面都有小河灣,最終水匯到了盤龍湖。河的兩側有一些下溼地。鹽鹼程度很厲害,但這些地是全村人種菜、種蘿蔔、種麻的首選地,因此。每年都要抽出勞力墊一些崖頭土,一來壓鹽鹼。二來想再擴一些地。這是愚公移山式的工程,肩挑人擔,大家不緊不慢地幹著,說說笑笑看日頭而來,看日頭而回。

相對於墊地,整地就辛苦多了,整地主要在村東的大塊地。因為村東能抽水澆灌,隊裡想打造連片的高產田。就組織青年男女勞力用鐵釺钁頭開啟凍土層,推高墊低。數九寒天,北風凜冽,特別是風雪交加的天氣,儘管戴著雷鋒帽、穿著木鞋、裡面塞著新花,帶著棉手套,但也凍得直打顫。刨凍土、推小平車都是重體力活,一干一身汗,一站就全身冰冷,特別是撥出的氣使眉毛、帽簷下都成了雪簾。真讓人難以忍受。?

“這鬼天氣,可真是冷啊!”歇了一會兒的渾身冰涼的姚滿倉哆嗦道,“哎……在粉條坊上工就好了。那裡熱乎。”

“去過你寧願來這裡,這做粉條也不容易。”姚長海停下手的鐵釺道。

看了製作粉條的整個過程,就不會這麼想了,做粉條只有等到冬天數九寒天才能加工,粉條只有凍實了才能做成。

天寒地凍,村裡的粉條作坊也悄然開張了。

粉條到了冬季可是離不開,粉條分紅薯粉條、馬鈴薯粉條和豆類粉條,有園粉條、細粉條和寬粉條之分,特別是北方的人最愛吃。東北人愛吃的白菜豬肉燉粉條就是一道不錯的菜,西北人愛吃白菜排骨燉粉條。純紅薯粉條下鍋久煮不化、久煮不斷,柔潤嫩滑。爽口宜人。

粉條好吃,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尤其是純手工的。別看簡簡單單的粉條,光從曬粉到做成粉條就得十七八道工序呢!

在粉條作坊上工的都是壯勞力,棒小夥子,都有著把力氣。沒有電力的時代,只能指著人力了。

力氣小夥子們有的是,在劉淑英的指導下先把新鮮的紅薯搗碎,打漿製作成澱粉、制芡糊、合粉揣揉、就該大師傅劉淑英親自上場了。

劉淑英拿著特製的漏勺道,“小夥子們,在漏絲前得先試一下,看粉團是否合適,如漏下的粉絲不粗、不細、不斷即為合適。如下條太快,發生斷條現象,表示粉漿太稀,應摻幹澱粉再揉,使面韌性適中;如下條困難或速度太慢,粗細又不勻,表明粉漿太乾,應再加些溼澱粉。漏絲前調粉以一次調好為宜。粉團溫度在30~42攝氏度為好。你們拿手摸摸,感受一下這個溫度。”

然後劉淑英又讓他們備好2口鍋,冷水缸2只,漏瓢要中型48孔的。再檢查一次粉團,當澱粉團離手時,抓起一團(把),少許自然垂落,如不斷落,即可漏絲。在漏絲時,要預備一鍋開水,當鍋內水沸騰時才漏絲。

只見劉淑英左手端著漏瓢,醜的負責往漏瓢裡添粉團,動作要輕快,不能讓漏瓢裡缺粉團,但也不能過早添入,不然漏瓢過重劉淑英受不了。劉淑英右手背不停地打擊瓢裡的粉團,不快不慢地讓絲條沉入鍋底再浮出水面,另一人方可引粉條出鍋,動作要嫻熟,不能讓浮起的粉條去碰著剛漏下的絲條,不然就會弄斷或弄亂。經過一次冷水缸降溫,切成一定長度,用手理成束穿到專用竹棍上,經過另一次冷水缸降溫,不斷擺動,直至粉絲鬆散為止。然後放在室內,冷透後拿出室外曬絲。

看著簡單,粉條作坊裡的人,在開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