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必傷手足之情,失敗則自己就將是建文帝第二。因此他衡量再三,還是決定維持現狀最好。自然朝中也有大臣提出了當年齊泰、黃子澄版的建議,但都受到了仁宗的嚴厲痛斥。
那天太子瞻基府中忽然來了高煦的參贊王斌,朱瞻基看在叔父高煦面上很是客氣,王斌勝算在握地把“只要朱瞻基在內籌劃穩妥,高煦願為外援,裡應外合,事成之後保朱瞻基登極”計劃和盤托出。
朱瞻基一聽就明白了高煦打算弄成父子猜忌、他好於中取便的意圖。王斌一見任憑自己怎麼樣說得好,瞻基就是一個不為所動,於是他轉而捏造流言,說太子瞻基有篡位的舉動。不想他這一舉竟如其所願了。
沒過幾天,仁宗就下了一道上諭,命太子瞻基留守南京,不奉召喚,不準入朝。仁宗的疑心病讓他以為這樣調開太子,就可以杜絕內變了。可誰知太子瞻基才到南京,北京的仁宗皇帝就因暴疾而晏駕。
內宦海壽又再次如當年那樣,趕快星夜趕路,只不過他不是回京城而是離開京城飛奔南京,急詔太子瞻基入都。
瞻基拜受了遺詔後大哭了一場,然後同內侍海壽星夜趕到北京。再接下來由楊士奇等扶太子瞻基登位,他就是宣宗皇帝。
仁宗被追尊為昭皇帝,就這樣,四十八歲的仁宗自登基到崩逝,在位不過一年。仁宗死後,平日裡最受寵幸的譚妃先是自願到墓地守陵,然後又在某一天奇怪地上吊自殺了,她的這種行為被定性為投繯殉主,於是她被追贈為昭容恭禧順妃。
宣宗保留了洪熙元年,於第二年改年號為宣德元年,尊生母張皇后為皇太后,冊立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
“三楊”同時受到重用,晉受內閣大學士。任蹇義、葉春為大理寺少卿。那時真是天下承平,萬民同樂,盛世的景象果然和別朝不同。
■ 宣宗火炙親叔
宣宗風流文雅,閒時好吟詩作賦。大理寺卿葉春詩名最噪,宣宗的賦詩作歌多半是葉春捉刀代筆,比如那一首流傳甚廣、當時盛譽不凡的《採蓮曲》:
美人家住滄州道,翠盡紅妝似蓮好。
舊歲花開與郎別,郎不歸兮花顏老。
十里清香日過年,採蓮槳蕩過南浦。
採著莫並蓮子摘,蓮子絲牽妾心苦。
花謝花開總是空,妾情一片水流中。
從今拋卻傷心事,一任芙蕖揚晚風。
秋日花兒嬌,牆外杜鵑紅。
採蓮採蓮,扁舟入蓮叢。
其時漢王高煦讀了這首詞曲,從中感覺到宣宗真的應了當日太宗的話,真做了個太平天子,不禁氣得直跺腳,齊集部下兵士,要舉旗起事了。
警報從樂安直達京師,大學士楊士奇奏道:“高煦膽大妄為,是欺皇上年輕,如今若陛下出其不意,御駕親征,高煦自然就驚走了。”宣宗很以為然,於是親統六師,命武陽侯薛祿為先鋒,少傅楊士奇、太保張輔、太傅楊榮、少師楊溥、尚書吳潢、侍郎張成,悉隨駕出征。
果然,高煦一見宣宗御駕親征,頓時大驚,尤其可怕的是,他的部下兵士因為皇帝御駕親征,早已沒了戰心,高煦雖勇猛,究竟孤掌難鳴,只得來宣宗軍前請降。
群臣多主張把高煦正法,唯獨楊士奇和楊榮極力爭執,說太宗只有三子,今昭皇帝已晏駕,所存的漢、趙兩王,豈可再加誅戮?
於是宣宗再次很以為然,只是將高煦廢為庶人。班師回京以後,高煦被拘禁在獄中。
身材極其高大的高煦坐在天牢裡卻極不安分,向獄官硬索酒肉,吃飽了喝足了,就大喝大叫,一伸手一抬足,輕輕鬆鬆就能讓鐵鏈和囚枷紛紛崩折。
獄官嚇得忙稟聞巡監御史,於是高煦被頭還的鐵葉大枷束枷起來。可是高煦只是稍用力一拉扯,鐵葉枷就崩裂了。獄官沒法,只得據實上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二章 窮兵黷武永樂帝(3)
宣宗於是就命人在西安門內建起一座石室來,室的四圍都是用巨大的石塊鋪成,式樣好似鳥籠一般,高煦被囚在裡面後,宣宗傳諭給石室取名“逍遙城”。
住在逍遙城裡其實並不逍遙。不肯老實安生的高煦有幾次沉痛地總結說,有人老實就老實對了,有人老實就老實錯了;有人善良就善良對了,可有人善良就善良錯了,比如建文帝老實善良就是老實善良錯了,而其兄高熾老實善良就老實善良對了;而有人狠就狠對了,有人狠就狠錯了,比如窮兵黷武嗜血成性的屠戮手燕王就是狠對了,而他高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