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天下求自強之士,無地無之,則宜所至廣立分會。一省有一省之會,一府有一府之會,一州縣有一州縣之會,一鄉有一鄉之會,雖數十人之客,數百金之微,亦無害其為會也。積小高大,擴而充之,天下無不成學之人矣。
遵此行之,一年而豪傑集,三年而諸學備,九年而風氣
38
論 學 會32
成。欲興農學,則農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興礦利,則礦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興工藝,則工藝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興商務,則商務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求使才,則法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整頓水陸軍,則兵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欲制新器,廣新法,則天、算、聲、光、化、電等學會之才,不可勝用也。以雪仇恥,何恥不雪!以修庶政,何政不成!
若徇紀昀之躛言,率畏首之舊習,違樂群之公理,甘無告之惡名,則非洲、印度、突厥之覆轍,不絕於天壤。
西方之人,豈有愛乎?
一木只柱,無所砥於橫流;佩玉鳴琚,非所救於急難。
《詩》曰:“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嗚呼!
凡百君子,其無風雨漂搖,乃始曉音瘏口,而莫能相救也。
39
42梁啟超文集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1896年8月9日)
戰國之強弱,則於其通塞而已。血脈不通則病;學術不通則陋;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視肥瘠,漠不相關;言語不通,故閩粵之與中原,邈若異域。惟國亦然。上下不通,故無宣德達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緣為奸;內外不通,故無知己知彼之能,而守舊之儒,乃鼓其舌。中國受侮數十年,坐此焉耳。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無耳目,無喉舌,是曰廢疾。今夫萬國並立,猶比鄰也,齊州以內,猶同室也。比鄰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為,不相聞問,則有耳目而無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則有喉舌而無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廢疾者,則報館之為也。
報館於古有徵乎?
古者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使乘輶軒以採訪之,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移於天子,猶民報也。公卿大夫,揄揚上德,論列政治,皇華命使,江漢紀勳,斯干考室,駉馬畜牧,君以之告臣,上以之告下,猶官報也。又如誦訓掌道方誌,以詔觀事;掌道
40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52
方慝,以詔闢忌,以知地俗;外史掌四方之志,達書名於四方;撢人掌誦王志,道國之政事,以巡天下邦國而語之。凡所以宣上德、通下情者,非徒紀述,兼有職掌,故人主可坐一室而知四海,士夫可誦三百而知國政。三代盛強,罔不由此。
西人之大報也,議院之言論紀焉,國用之會計紀焉,人數之生死紀焉,地理之險要紀焉,民業之盈絀紀焉,學會之程課紀焉,物產之品目紀焉,鄰國之舉動紀焉,兵力之增減紀焉,律法之改變紀焉,格致之新理紀焉,器藝之新制紀焉。
其分報也,言政務者可閱官報,言地理者可閱地學報,言兵學者可閱水陸軍報,言農務者可閱農學報,言商政者可閱商會報,言醫學者可閱醫報,言工務者可閱工程報,言格致者可閱各種天、算、聲、光、化、電專門名家之報。有一學即有一報,其某學得一新義,即某報多一新聞,體繁者證以圖,事賾者列為表,朝登一紙,夕布萬邦。是故任事者無閡隔矇昧之憂,言學者得觀善濯磨之益。猶恐文義太賾,不能盡人而解,故有婦女報,有孩孺報。其出報也,或季報,或月報,或半月報,或旬報,或七日報,或五日報,或三日報,或兩日報,或每日報,或半日報。
國家之保護報館,如鳥鬻子;士民之嗜閱報章,如蟻附羶。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曰:惟通之故。
其益於國事如此,故懷才抱德之士,有昨為主筆而今作執政者,亦有朝罷樞府而夕進報館者,其主張國是,每與政府通聲氣。如俄、土之爭戰,德、奧、意之聯盟,五洲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觀《秦晤士》之議論,文甫脫稿,電已飛馳,
41
62梁啟超文集
其重之又如此。然而英國、德國、日本國,或於報館有讒謗之律,有懲罰之條,則又何也?記載瑣故,採訪異聞,非齊東之野言,即秘辛之雜事,閉門而造,信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