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的批評的。他需要的是我們瞭解他,要我們瞭解他在那一段時間裡,他內心的奮鬥。更進一步,他還希望不需要完全透漏他們的體驗,別人就能完全瞭解他。這是一種遊戲,在這種遊戲裡,他只讓我們知道他願意讓我們知道的,其餘的則需要我們去猜。

因此,當孩子回家告訴我們“老師打我”的時候,我們不必追問細節,也不需要說:“你又做錯了什麼,惹得老師打你?”更不必說:“啊,真可憐。”我們需要表示的是,我們體會到了他的疼,他的窘迫,和他心裡所感到的憤怒。

我們怎樣才能體會到他的感覺呢?我們要看著他,聽他說,同時從我們的經驗裡找到相應的情感體驗,加以適當的編排,對他說:

“這一定教人窘得不得了。”

“你肯定氣得要哭。”

“那時候你一定恨死你老師了。”

“你一定很傷心。”

“你這天真不好過。”

孩子們的強烈情緒不會在聽到“這種想法不對”的時候消失,也不會在父母嘗試著要說服他“沒有理由要這麼想”的時候,就不再難過。強烈的情緒不會由於禁止就自動消失,只會在聽的人以同情和了解的態度接受了以後,才會在由濃變淡的過程中消隱。

九歲的兒子帶著一肚子氣回家。他的班上計劃好了要去郊外野餐,可是老天爺卻偏偏不作美,野餐的事因下雨被迫取消了。根據過去的經驗,媽媽知道,如果採取那些陳腔爛調的方式,對兒子說:

“下雨不能出去野餐,哭也不成啊!”

“今天去不成,以後還有機會的。”

“又不是我要老天爺下雨,幹嗎衝我發氣!”

這些方法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因此,她準備採用新的方法來接近孩子。她心裡想:“兒子對於不能去郊外野餐的感覺非常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憤怒的表情顯示給我,要我分享他的失望。他應該有這種情緒。我要用我瞭解他的心情,尊重他的情感的方式,來儘量幫助他。”於是,她對兒子這麼說:“你好像很失望。”

兒子:“是。”

媽媽:“你什麼都準備好了,該死的老天爺就下雨了。”

兒子:“可不是,真氣人。”

過了一會兒,兒子說:“啊,算了!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

兒子的氣好像是消了,一個下午都很聽話。通常要是兒子帶著氣回家的話,準會把全家人都鬧的坐立不安。不管是誰,早晚都會被他惹得發火。不到他上床睡覺,家裡絕不會得到片刻的安靜。

3、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你學起來怎麼就這麼難受。

現在的父母,大都力求讓孩子參加一些課外興趣小組,多學一些本事。在他們眼裡,會寫字,會畫畫,會唱歌,會彈琴等等,就是所謂的素質教育。他們也可能因為當初自己沒機會學習,非常懊悔,就更加下定決心,一定要孩子學。這樣的想法本來是很好的,但是,他們在讓孩子學習的時候,有時卻會在無意間犯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對孩子而言,藝術素質的教育的主要作用本來是供給孩子一個有效的、發洩情感的出口的,然而父母們卻過於看重了它,把它當了孩子的一個未來“職業”,一個使命,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

就實際的情形而言,孩子的生活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限制、規則和約束,這會使他們感覺不自由,甚至憤怒。因此,藉一種媒介物來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釋放是必須的。最好的媒介物就是藝術教育。藝術是釋放情感的大道,它可以發出憤怒的聲音,培育快樂的情緒,使緊張的神經鬆弛。可是,大多數父母都不從這個角度來看待藝術教育。他們把它看成了一種職業,因此,他們追求的是孩子對技巧的掌握。這種態度影響所及,當孩子的演技水平長期沒有什麼進展時,就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對演奏者的技能和人格的批評。其結果就是造成屢見不鮮的傷心事:孩子想放棄學習,躲避老師,終止他的“職業”。在許多家庭裡,丟棄在一邊的樂譜、上了鎖的鋼琴、塵封的畫筆,就是這些傷心事的見證。

把藝術教育看成是一門職業的另一個必然結果,就是父母們總是不切實際地期望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的專業人員一般的成績。他們忽略了這樣一點,就是學習這些東西很辛苦,有一定難度,甚至是很艱難的。要學好它,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毅力、興趣、智慧和勇氣。如果父母們都缺少這樣的耐心、毅力、智慧和勇氣來等待孩子的點滴進步,很難期望孩子會在這方面有優異的表現,取得卓越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