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自然會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來,父母再講一些自己是怎麼處理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樣。這樣的親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做父母的為什麼不大膽嘗試呢?
事實上,與孩子作親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個秘方,就是對孩子表現出自己的坦率和真誠,獲得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成為孩子的摯友,把握孩子的內心,有的放矢地引導孩子。要做到這一點,父母應該從內心深處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雖然有些問題很難向一個不成熟的孩子解釋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坦誠自己的觀點,單單你的態度,就會贏得孩子的心。
實際上,告訴孩子父母的真實體驗,不僅能贏得孩子對你的信賴,同時,由於父母本人的真實生動的經歷往往比起陌生偉人的壯舉,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因而更具有獨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從中學到面對困境與坎坷的方法與精神。
第15節:最不該說的話
1、你怎麼總是和小朋友處不好關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問題,就像成年人遇到煩惱一樣,他們也迫切希望向自己信賴的人傾訴,排解自己的煩悶,修復自己的感情和心理創傷,重新用正常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天。
但是,孩子的社交圈還比較狹窄,他們很難遇到這樣的“知己”朋友。雖然在幼兒園,他們也會結交一些行影不離的好朋友,可是,這些小朋友與他一樣同樣不成熟,基本上不可能去寬容或撫慰受傷的心理,甚至不能保守秘密。因此,孩子不可能把他們當作情感交流的物件,而本能地要向父母傾訴。
當孩子把父母當做自己的“知己”時,他所渴望的,是父母的理解,是父母幫助他確認他的情感、思想、動機、推理、行為和決定等等。然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嘗試著敞開心扉,卻常常以失敗而告終。甚至在敞開心扉後卻發現自己受到了進一步的傷害。時間一長,孩子的心靈大門就會漸漸關閉,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來“煩”你了。
但是,如果連孩子最信賴的“好朋友”都不能讓他敞開心扉,及時有效地幫他排解困惑和煩惱,那麼,缺少其他排解方式的孩子,他的心理困惑會越積越重,漸漸地導致心理畸形的。
可是許多父母常常忽略這一點。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深沉的感情或煩惱,即使有一點不開心,過一晚上也會忘掉的,因此,他們對孩子的感情常常採取輕描淡寫的態度。殊不知,這種輕描淡寫往往把很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機會放過了。
5歲的安安從幼兒園回家來,情緒很不好,他於是忍不住就對媽媽說了自己心中的苦惱。
“媽媽”,兒子說,“馬明今天不跟我玩,我想玩什麼他偏不玩什麼。”
“哦?”媽媽沒有放下自己的工作,很輕描淡寫地說:“那你為什麼不玩他想玩的遊戲呢?你應該學會和小朋友處好關係。”
“我不想玩他想玩的遊戲嘛,我也不想和他相處了。”兒子生氣地說。
“如果你想做一個不講理的人的話,那你就一個人玩好了。”媽媽有些不高興了。
“是他不講理,不是我。”兒子爭辯說,看樣子委屈得快掉淚了。
“好啦,好啦。”看到兒子可憐巴巴的樣子,媽媽似乎也有些不忍心了。想想以後兒子有的是機會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也就不想再教育他了。
“或許是因為你累了,所以才不高興。明天就會好起來的。也許明天馬明就會很樂意與你玩的。男孩子哭哭涕涕的像什麼話。”
“我不累,明天也不會好起來。你不知道我有多恨他,我恨死他了。”兒子並不準備買媽媽的帳。
“你這孩子,不許這樣說話。如果我再聽到你這樣說話,我就對你不客氣啦……”媽媽也不耐煩了。
兒子見媽媽也不理睬自己,氣沖沖地回到自己的臥室,把門一摔,“我不喜歡上這家幼兒園了。我要換一個地方。”
在這個例子裡,媽媽從一開始便沒有對兒子的情緒引起重視,所以從以說教的形式向兒子提出建議,到開始指責孩子,到不痛不癢地說些安慰的話,再到威脅孩子,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讓孩子進一步受到傷害,親密的情感交流也就不再可能了。
2、又不是我叫老天爺下雨,幹嗎衝我使氣?
孩子們在強烈的情緒困擾中,他是不會聽任何人的話,也不會接受勸告、慰藉或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