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品固然可以被稱為經典,但這種經典,只是這一個時代的。而真正長存的經典。卻並不限於某一個時代。例如《詩經》或者《離騷》,又或者《茶花女》與《哈姆雷特》。而諸多抗戰歌曲中,不但能反應時代。並且能超越這一個時代侷限的,在餘生看來,也不過只有《黃河大合唱》一部而已!
這部《黃河大合唱》,原本脫胎於光未然所做的朗誦詩《黃河吟》。一九三八年,日寇進犯,武漢淪陷後,光未然帶著一對抗日愛國青年,從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進入呂梁山敵後抗日根據地。
自古黃河難渡,這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河流,在流經黃土高原時,裹挾泥沙而下,雖然造就了黃河入海口的肥沃,與面積的迅速擴張,但與此同時,這條河流的泥沙沉積,也讓這條河數次改道。每到雨季降臨,洪水決堤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
而每一次黃河改道,或者決堤,從上古,至餘生穿越到此的這個時代,都會造成千裡澤國,災民遍地。這些災民,便是中國歷史走向改變的又一股重要力量。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有數次大的變動,都與黃河有關。正所謂,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所以,黃河壺口所在,蘊含的並不只是地勢落差所帶來的水流之力,還有深沉黯啞的歷史洪流湧動於此。光未然感其力量,而作《黃河吟》。並在延安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
正所謂,藝術總是相通的,能感其意味的,除了光未然,還有冼星海。不到一個月時間,冼星海便將黃河大合唱最終的定稿完成。這部作品共八個樂章,第一個樂章便是《黃河船伕曲》!開頭,便是席捲天地而來的吟誦——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伕,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如果你已經忘掉的話,那麼你聽吧!”
隨後,便是模仿黃河船工號子的歌唱:“咳喲!劃喲……烏雲啊,遮滿天!波濤啊,高如山!冷風啊,撲上臉!浪花啊,打進船!咳喲!劃喲……夥伴啊,睜開眼!舵手啊,把住腕!當心啊,別偷懶!拼命啊,莫膽寒!咳!劃喲!咳!劃喲!咳!劃喲!咳!劃喲!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線,團結一心衝上前!咳!劃喲!咳!劃喲!咳!劃喲!咳!劃喲!咳喲!劃喲……劃喲!衝上前!劃喲!衝上前!劃喲!衝上前!劃喲!衝上前!咳喲!咳喲!哈哈哈哈……我們看見了河岸,我們登上了河岸,心啊安一安,氣啊喘一喘。回頭來,再和那黃河怒濤決一死戰!決一死戰!決一死戰!決一死戰!咳!劃喲……“
餘生聽這一段的時候,想起的,並不僅僅是黃河與黃河船工,還有一部與此情境相似的作品。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二者雖然一個是描述個人,一個是描述群像。一個是在滄海之上,一個是在黃河之中。但是,二者所體現的,都是與天地生靈搏鬥,與驚濤駭浪搏鬥,並且毫不退縮,絕不認輸的氣概。如果說《老人與海》描述的是一個硬漢,那麼這《黃河船伕曲》,描述的就是一群硬漢!甚至光未然文字的質樸。都與海明威的冰山結構有相通的藝術韻味。
可是,為什麼在後世,只有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獲得了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呢?此間差異,未免太過不公!
在黃河船伕的號子響過之後,敘述的視野遠放,連線時空。光未然轉而敘述黃河。開頭仍舊是浩大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朗誦詞——
啊!朋友!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的原野,它象徵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偉大而崇高!這裡,我們向著黃河。唱著我們的讚歌。
為了保持《黃河大合唱》原本的味道,餘生並沒有將這部傑作譯為英文。畢竟,不同的文化,文字轉換與翻譯中。總會讓原味流失。如同被人加工過的斯帕姆午餐肉,無論如何也是趕不上牛肉的味道的。
餘生所採取的方式,是將漢語和英文,同時顯示在銀屏之上。而銀屏之上,除了字幕,還有他苦心收集來的。各種各樣中國人抗日與勞作的影響。
其中,還以蒙太奇的手法剪輯進去黃河奔流,壺口瀑布水勢滔天,濁浪排空的影像。這樣,不但可以保持原作意味不失,而且,還能讓在座不懂中文的人聽懂作品之中的韻味。
朗誦之後,便是澎湃浩歌——“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金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