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失地百姓眾多,甚至招致濟南唐壁和洛陽王世充起兵討伐冀州。臣以為開渠之風不可漲,請陛下明鑑!”僕射公蘇威出班奏請道。
“兩位愛卿所奏有理,只是開渠終歸是有利中原經濟發展,從長遠看是好的。只是應在實施中更多顧及世家士族和百姓利益,朕決定派出開渠特使替朕到冀州監督並配合解決民生問題,高相以為如何?”文皇想到了這個權益之策,內心愉悅,不禁問起高熲來。
“陛下,派皇家特使代朝廷行事,此法可行。至於結果會怎樣?試了再說。方才蘇大人提到的通濟渠一事,微臣也有耳聞,多半是真的,微臣也想過,永濟渠聯通涿郡海河,通濟渠向南又連線江淮大河淮水,若是一條南北大渠將我朝東部盡皆打通,其間好處將惠及後代子孫,但請陛下傳諭晉王千歲,此事不可操之過急,急則好事成壞事,招致中原諸州大亂,兵患四起。”
“嗯!高相此言乃真知灼見,開渠雖有利但卻不能過急,晉王那邊朕自會傳諭給他。好了,此事就議到此。眾卿還有其他本奏嗎?”
“陛下,微臣有本。”正當大家以為朝議就此結束,文皇都有起身欲離去之時,兵部侍郎蘇孝慈卻又出言道。
“蘇愛卿還有何本?”文皇扶住龍案,導了口氣強撐著問道。
“陛下,今日朝議所議之事皆與晉王千歲有關,本該晉王到殿聆聽,晉王不來則罷了,卻讓下臣張恆領兵2萬來到京城城郊,此舉不知何意?再者,昨日午後微臣接到朔方城裴仁基將軍急報,言晉王府宇文成都將軍親率河套晉軍5萬南下到了朔方,欲往京城而來,此舉又是何意?我朝外兵不經陛下傳旨或是兵部持符調遣均不得私自入京,他人皆能守制為何晉王殿下卻能獨行?請陛下約束。”蘇孝慈一番話立刻引得朝中文武議論晉王之聲四起,猶如平靜的湖面被扔進了一顆石子般,批駁晉王之聲越發不止。
“好了,眾卿禁言。”文皇強撐著抬手,小聲示意著。殿內議論之聲逐漸平復下來,看向文皇。
“朕的愛子確是行事跳脫了,怪朕教導無方。朕自會大力對其約束。幾日後,城外及朔方之兵自會退去。今日朝議就到此了。”文皇小聲說完,稍扭頭看向龍案一側伺候的近侍宦官元巖。
元巖會意,隨即高聲叫道:“朝議已畢,眾臣退朝。”隨後,攙扶著文皇走下階來,轉往後宮而去。
眾人見文皇下朝,也就各自轉身邁出議政殿,三三兩兩相伴出宮而去。
一出宮門,楊素就對身旁的宇文愷小聲說道:“傳令張勳,讓張須陀部今夜撤回眉縣,城北禁軍回營。”
宇文愷聽了點了點頭後,向一旁疾步而去。只是這一切都被人看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