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袁世凱小站練兵,這些府兵也漸漸地成為了張嶽的人,吃誰的糧、拿誰的餉,雖然方法比較Low,但張嶽需要牢牢刻進他們的腦子裡。
畢竟他手裡只有八十離火衛和一百祝融軍,真要有點什麼事,這些府兵的確是需要拉攏的物件。
這些事情,放在一般的刺史一定會是引起警覺的,但就好在焦和這個傢伙完全就是內政軍事全不管,每天和府中的名士談天論地和求神拜佛。
每次看到他,張嶽都越發覺得焦和就是他們在青州最好的合作伙伴。
在忙碌中,張嶽等來了劉川又一次穿越,物資在三天後也來到了他這裡,蜂窩煤爐的到來令他驚喜萬分,因為他現在手裡幹活的人也有了數千,因為怕出亂子,都分散到了建材廠、煤礦和鐵礦。
可以說,臨淄這座分礦的規模,不會比東臨市要小。
這麼多人,要管理起來也是個問題。
“這次除了貨,又給你派了一百離火衛、兩百祝融軍和一百匠人,眼下你先別急著鋪開攤子,先讓勞動力活過這個冬天再說。”
劉川這次親自押運貨物再次來到了臨淄,崔師古和孫空也跟了過來。
崔師古的提純鹽技術基本已經過關,這次來準備建一個鹽作坊,利用臨淄的商業條件,大量收購古代粗鹽,提純精鹽販賣。
“開春後,我們東臨市的鹽屯也該開始生產了,我們自產加上收購的粗鹽,提純出來的鹽應該足夠你賣的了。”
“其實鹽穿越過來佔的配重不大,這個自主生產,關鍵是為了從易到難,系統建立工業體系。”
崔師古喃喃道,因為粗鹽提純本身就不復雜,所以特別使用就簡培養古代的技術人員。
首先是一個加熱的大鐵桶用於溶解粗鹽,同時按比例加入草木灰。一人不斷地攪拌溶液,充分反應後,讓溶液透過過濾通道的層層過濾,最終落入蒸發皿。
之後就是蒸發結晶,也叫做熬鹽,慢慢熬製鹽溶液,析出的晶體會附著在內壁。使用鍋鏟將其剷出,研磨成細細的精鹽。
“我們現在沒有三酸兩鹼,按說在蒸發的時候還要加氯化鋇、氫氧化鈉、碳酸鈉、鹽酸等等去除各種雜質,我們沒辦法。”
“只能用草木灰中碳酸鉀的鉀替換有異味的鈣鎂離子,但我們的鹽實際上比現代的鹽還是不夠純,含有除了氯化鈉之外,還有氯化鉀,好在味道一樣,也能吃。”
“不過含有鉀的食鹽有一定的吸溼性,所以獲得的精鹽容易結塊,這種自制的產品,要烘乾後快速出貨……”
崔師古一邊指導匠人一邊解釋,這流程很簡單,張嶽看一遍也就懂了。
“可以,味道一樣就行,我們優先出自制的西貝貨!”
以次充好這種事,張嶽在古代幹起來是一點心理壓力沒有。
“還有,打蜂窩煤的裝置也給你帶來了,還有爐子。”
蜂窩煤這種東西,崔師古這代人是最熟悉不過,他在廠裡的時候,常年需要幫家裡和各種地方拉煤。
崔師古的這個爐子是用陶土做的,大致有點類似現代的小型蜂窩煤爐子。而比起現代的那種比著蜂窩煤大小嚴絲合縫的煤爐,它爐身裝煤的孔道要更寬一些,大概能放下兩塊蜂窩煤的高度,而寬闊的孔道也可以燃燒除了蜂窩煤之外的木炭甚至柴火。
底下爐膛的隔板依然採用的是鐵條圍成的柵欄,這東西是用沖天爐搓的,這樣便可以使得上面的灰不會落下來堆積到爐膛裡,而爐膛自然和外界有一條圓形風門和灰口,上面蓋著一個衝壓出來的封火蓋,蓋子的側面還有一道通風口。
爐子的擱物架則是陶土燒成的三個平齊向上的腳,腳的外圍是一圈鐵絲,上面吊著提爐子的提手。
這種爐子的模型是南方的那種小型蜂窩煤爐,也比較節能,燒一天大概消耗4-5塊蜂窩煤。
而為了仿製簡單,這座爐子便取消了大型爐才有的煙道,所以晚上不能放在封閉的家裡,有煤氣中毒的危險。
總的來說,這件東西在現代人看來十分簡陋,但卻是可以實現現代爐子大部分功能的仿製產品,在三國時代,已經是巧奪天工的東西了。
爐子有四五十個,現在就是要做煤球了。
張嶽拿到這些東西的當天,便把做蜂窩煤的模印子和工匠一道,用快馬送到了他安置的煤場,那裡現在掛著救災帳篷住著幾百勞力,蜂窩煤這種東西,要迅速做出來!
果然匠人也沒讓張嶽失望,三天過後,七千塊黑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