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一大筆貸款擔保來扶持銀行系統。其實它的資產僅為存款總額的1%~2%。
美聯儲的資產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美聯儲將黃金交給財政部來保管,財政部則提供“黃金券”作為收據,保證按面值100%兌現儲存在財政部肯塔基州諾克斯堡金庫等處的黃金。另一個是美國政府國債。美聯儲負債主要由商業銀行持有的活期存款即存款準備金和聯儲紙幣即美聯儲發行的紙幣構成。而存在美聯儲裡的活期存款是商業銀行進行信貸擴張的基石,只有在公眾要求將銀行賬戶裡的現金兌現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才不得不去美聯儲取回他們的存款,然後美聯儲才需要開動印鈔機發行聯邦儲備紙幣。
存在美聯儲的商業銀行活期存款以聯儲紙幣方式兌現,因此,無論美聯儲製造多少紙幣都不會破產。比如,美聯儲指示在紐約公開市場上的代理公司購買1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美聯儲只要憑空向紐約聯儲銀行開出一張10億美元的支票,再將支票轉交給了某個政府債券交易商來交換1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國債,接著交易商就去了他開戶的商業銀行把這張支票存了進去,於是交易商在商業銀行裡的活期存款就增加了10億美元。商業銀行拿到支票後迅即跑到美聯儲紐約分行,把這張支票存到它自己的活期存款賬戶上,於是它的準備金就增加了10億美元。於是,這家商業銀行可以發放更多的貸款,這些貸款再被存到其他銀行,很快,整個銀行體系的信貸和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將遠遠超出10億美元。因此,銀行存款準備金的變化,或者說美聯儲購買或出售資產導致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的變化,會產生槓桿效應。那麼,美聯儲想要調控貨幣供應量,可以購買或出售任何資產,購買資產,貨幣供應量就會增加;反之出售資產,貨幣供應量則降低。這就是所謂的美聯儲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操作,通常在市場上買入或賣出的資產是美國國債。
美聯儲另一個貨幣政策工具是調整法定最低存款準備金標準。如果先前銀行存款準備金為存款總量的10%,突然美聯儲宣佈最低準備金率降低為5%,那麼貨幣供應量就會翻番。如果最低準備金率提高到20%,則貨幣供應量會減少一半。透過這些貨幣政策,現在的美聯儲也幾乎具有了完全按自己意志決定貨幣供應量的絕對權力。
美國政府權力的擴張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除了獲得了美聯儲控制權之外,美國政府對經濟金融與工業在其他方面的控制權也逐漸擴大。
“一戰”後期的1916年6月,美國國會透過的《國防法》授予總統“直接採購包括任何供應來源的戰爭物資”和在必要時徵用工廠的權力,並授權總統任命一個工業動員委員會。同年8月,國會透過的《軍事撥款法》授權成立由陸軍、海軍、內政、農業、商務和勞工部長組成的國防委員會負責協調工業和資源,併成立一個國防委員會的顧問委員會,其全部7名成員由總統根據國防委員會的推薦直接任命。被總統任命為顧問委員會成員中有很多人是金融與工商業巨頭:巴爾的摩—俄亥俄鐵路公司總經理丹尼爾·威拉德、金融家伯納德·巴魯克、哈德遜汽車公司副總霍華德·科芬、西爾斯百貨公司總裁朱利葉斯·羅森沃德、費城德萊克塞爾研究所所長霍利斯·戈德弗雷博士、勞聯主席塞繆爾·岡珀斯、芝加哥美國軍醫學院秘書長富蘭克林·馬丁博士。戰後的1918年3月,威爾遜總統改組戰時工業委員會,任命伯納德·巴魯克為該委員會主席,並賦予該委員會直接聽命於總統的權力。戰時工業委員會管轄工業原料的調配、生產,工業品和軍需品的採購等。
表面上看,這些金融家、鐵路巨頭和企業主控制了政府的各個戰時機構。其實,這些選出的委員維護的都是國家與政府的利益。比如在戰爭期間,政府需要將每一噸鋼鐵都用於支援軍事,但鋼鐵企業老闆卻想從政府身上大發戰爭財。1917年9月21日,戰時工業委員會在華盛頓召集了一個與美國鋼鐵巨頭的65名經理人員協商價格的會議。剛開始,鋼鐵企業提出了遠高於政府期望的價格。戰時工業委員會就此發出威脅:“如果鋼鐵業由於價格已經固定而不願意全力合作的話,那麼,戰時工業委員會就將採取必要的步驟接管鋼鐵廠。”最後鋼鐵企業只能乖乖就範。
1917年5月,戰時工業委員會要求汽車大亨削減生產以降低民用汽車對鋼鐵的消耗量。福特公司抱怨政府因戰爭需要而犧牲了汽車業,並將責任全部推到戰時工業委員會身上。但在政府的強迫之下,包括福特在內的所有汽車企業只能服從政府,不僅削減汽車產量,還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