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過百。
“還不到一百呀?”袁崇煥已經看不上這些首級,而且還是蒙古人的,“不過,第一旅零傷亡,可喜可賀。”
袁崇煥帶著這些蒙古人的首級和皮甲,來到山海關,面見孫承宗。
孫承宗再次瞪大老眼,在嫡系下屬面前,他再顧不得形象:“九十八個蒙古人的首級?第一旅零傷亡?”
袁崇煥只是傻笑:“是大人指揮有方。”
孫承宗擺擺手:“別給老夫灌迷魂湯,老夫在山海關呆了近一年,從來沒有這麼大的斬獲,崇煥,你這仗到底是怎麼打的?”
“大人,說到底,還是依靠燧發槍。”袁崇煥將戰場的細節詳細說給孫承宗說了一遍。
孫承宗斂起目光,微閉著雙眼:“崇煥,建奴覆滅的日子就要到了嗎?”
“大人,屬下估計,寧遠的建奴肯定不甘受辱,所以屬下打算在野外伏擊他們。”連孫承宗都心動了,袁崇煥決定大幹一把。
“野外伏擊?崇煥,你們真有把握嗎?”野外作戰,一直是大明的軟肋,特別是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即使他孫承宗鎮守遼東,可以依靠城牆的優勢,取得區域性勝利,但在野外,明軍從來沒有取得過對建奴的勝利。
“大人,寧遠的建奴,包括漢人,也不過六百,他們至少要留一個牛錄守城,能來前屯的,不會超過五百,我第一軍有三萬多人,即使沒有燧發槍,也不會落在下風。”袁崇煥現在依然是孫承宗的部下,沒有孫承宗的同意,他的計劃便無法執行。
孫承宗看著袁崇煥,他明白了,袁崇煥不僅要全殲寧遠的建奴,他這是要趁機收回寧遠。“崇煥,伏擊建奴,依據地形優勢,亦無不可,但不要輕易佔領寧遠。”
第139章為大金國計程車兵送葬
“大人,為什麼?只要殲滅這股建奴的主力,寧遠差不多就是一座空城。”如果孫承宗擔心野戰不利,或者即使取得勝利,但付出的代價太大,袁崇煥還能理解。收復寧遠,不僅可以依靠城牆的優勢和建奴對峙,還可以將明軍的防線向北推進,大大減輕山海關的壓力。
這樣的好事,孫承宗還是反對,袁崇煥搞不懂,這還是他的那個恩師孫大人嗎?
“崇煥,寧遠的建奴雖然不多,但城牆特別厚實,攻城多有不易。況且,建奴一下子損失兩個牛錄,他們的甲喇額真一定會向錦州、廣寧通報,建奴馬快,錦州的建奴輕騎兵一日就可能趕到寧遠。”
孫承宗見袁崇煥不以為然,擔心他被暫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即使你能在建奴的援軍到達之前,一舉襲佔寧遠,建奴的援軍到達之後,還是會包圍寧遠。寧遠城中原來的建奴只有八個牛錄,人數不到千人,糧草一定不會太多,而我們又無法給你運送糧草。”
袁崇煥相想也對,如果建奴的騎兵切斷寧遠與前屯、山海關的聯絡,糧草運不過來,那時寧遠城中的明軍必然不戰自亂。
這和他數年前的寧遠大捷可不一樣,那時他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城中糧草、器械充足,守上三五個月,根本不是問題。
“大人,屬下明白了,屬下一定會根據戰場的具體情況,決定下一步行動,屬下會小心從事,更不會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險。”
“崇煥有此想法,老夫深感欣慰。其實,我們不要在乎一所城池,關鍵是要消滅建奴的計程車兵,建奴的人口遠遠少於大明,他們更承受不起大量的傷亡。”孫承宗也想收回寧遠,他是薊遼總督,如果收回寧遠,無論如何,功勞簿上少不了他的名字,他擔心的還是野戰,擔心袁崇煥的第一軍不能在野外擊敗建奴的大量援軍。
建奴的援軍到底有多少,孫承宗也不清楚,‘海東青’只是在寧遠,他發回的也是寧遠的訊息,至於更北邊的地方,別說瀋陽,就是廣寧、錦州的情況,孫承宗都不清楚。
“大人說得是。”袁崇煥微微有些失落,寧遠還是無法佔領,除非他有足夠的時間向城中運進大量的糧食,可是,建奴會給他足夠的時間嗎?
袁崇煥回到前屯,親自去城外視察地形。
前屯周圍的地形,他早就非常熟悉,但他離開山海關已經很長時間,他擔心地形在他離開的這段時間,會因為軍事上的原因,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前屯的北面,距離前屯大約十五里的地方,是一塊十分開闊的平原地帶,東邊是大海,西邊是懸崖,都不適合伏兵,而這塊平原南邊,靠近前屯的方向,有有一塊微微的凸起,正適合埋伏失敗。
“就這兒了。”袁崇煥終於定下了伏擊建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