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大施主,他一開始用世間安樂的資具來佈施給四百萬億阿僧只世界的六道眾生,供養他們財物、珍寶,乃至於宮殿、車乘等等,使令他們滿足一切世間的快樂。那麼到對方八十歲以後,為他講四諦、十二因緣,使令他們成就阿羅漢的出世解脫。但這種功德比不上第五十個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的這麼個情況。
這個第五十人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有第一個人,這個人是去聽現場的,他到了講堂去聽,親自聽法師說《法華經》。這第一個人。他聽了以後,一念地隨喜。當然,這個隨喜包括信解、觀照,這是觀行位的隨喜,不是一般的隨喜。他成就觀行位的隨喜,出去以後把這個道理扼要地告訴第二個人。第二個人也是隨喜,再告訴第三個人,第三人也產生隨喜……那麼一直講講,講到第五十個人。這第五十個人只是隨喜,他沒有再往外說法了,他只有自受用,所以第五十個人相對第一個人來說,法味最薄,功德最弱。
我們就不要用第一個來比了,就用第五十個人來比好了。這個第五十個人,聽到第四十九人告訴他《法華經》的一佛乘思想以後,他也產生一念隨喜。那麼,這個大施主的功德與這第五十人的功德相比,“乃至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就是這個大施主的功德根本就趕不上這個第五十個人。
阿逸多!這個輾轉聽聞的第五十個人,由於輾轉聽聞《法華經》而產生一念的隨喜,尚且功德是無量無邊,就這個人是法味最薄、功德最弱的第五十個人,何況是在法會當中最初聽聞而生一念隨喜。這個人法味最濃、受益最大,那麼這個功德就更加的超越前面的大施主,無量無邊阿僧只不可得比了。
蕅益大師對這段經文,他講一個開示說,為什麼一念隨喜能夠超越這麼廣大的佈施呢?他說:“充此一念,必當盡虛空界,盡未來時,普度一切皆令成佛,最後功德不離最初一念故也。”他說你不要小看一念隨喜。這個一念就是很短暫,他在內心的黑暗當中,無量的黑暗當中,出現的人生第一道光明,這才知道:哦,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原來打這麼多妄想是白打了!因為這個妄想都是暫時的,因為你本質是清淨的,總有一天這個妄想會消失的,就達妄本空。所以你一念跟真實的心相應的時候,你未來就可能去跟法身相應。因為一念心性,清淨心,你不斷地觀照它,它最後就變成法身了。心性是因,法身是果。成就法身以後,你盡未來際就可以去廣度眾生,使令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那你想想看,你未來可以教化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成佛功德大,還是你前面的那個佈施功德大?那麼你未來成就這個廣大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剛開始聽《法華經》,最初的一念開始成就的。這個就是約著你未來的潛力來說的。所以蕅益大師說,你一念隨喜就包括了念念信解、念念觀照、念念隨喜。這個就是大乘善根的成就。
有關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五十九面,附表第四十二的“真妄兩種熏習”,來解釋這個一念隨喜為什麼產生這麼大的功德。我們從真妄的熏習來說明這個道理。
我們先解釋這個“熏習”的意思。什麼叫內心的熏習呢?舉一個譬喻,說世間的衣服,這個衣服本來是沒有味道,它也沒有香氣,也沒有臭氣。但如果你用香在衣服的旁邊不斷地熏習衣服,欸,這個衣服就有香氣了。也就是說,一種功能會去影響到另外一種功能。
這句話是講什麼意思呢?眾生的內心亦復如是。我們內心,一個人會成善成惡,它不是一天造成的,就是它產生了熏習。這個人如果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他的本質是一心真如,一心真如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那這個人怎麼會有貪瞋痴煩惱呢?因為他最初就是動了一念的無明妄想,而這個無明妄想勢力強大的緣故,就熏習我們這一念清淨心,不思議燻,不思議變,就產生貪瞋痴的煩惱。
諸位!一個惡人,一個大惡人,他不是一天養成的;一個大善人,他也不是一天養成。就是說,他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受到朋友的誤導,或者接受邪見,產生第一念。這個念沒有消除,他去造一個業。造了業以後,就是種子起現行了,然後他沒懺悔,他一直造、一直造、一直造,種子起現行,他越造越變成習慣了,變成他的個性了。就是,欸,這個是我的個性,改不了。其實你的個性就是從最初的一直熏習,熏習而來的,都是虛妄相。但他自己認為改不了,那就真的改不了。所以,這種熏習就是,什麼東西都不是一天造成的。長時間的積累,就造成了有些人貪慾重,有些人瞋恚重,有些人愚痴重。簡單地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