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章 宋常青製鹽記(二)

宋常青深知,製鹽新法子若僅停留在試驗成功的階段,於瓊州的經濟發展不過是杯水車薪。於是,在確定新制作出來的鹽巴無毒害,且比管鹽更加精細之後,他決意全力推廣這一創新之法。

當然,上報是一定要上報的,不過瓊州實在是天高皇帝遠,訊息傳到京城,已經是來年的事情了。

他先是召集了瓊州各地的鄉紳與鹽場工匠,在寬敞明亮的議事堂內,宋常青身著官服,身姿挺拔,目光堅定地向眾人闡述新制鹽法的精妙之處。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講解從掘井引水到制滷結晶的每一個步驟,手中的比劃與口中的描述相得益彰,力求讓每個人都能領悟其中關鍵。為了讓眾人有更直觀的認識,他還命人在庭院中依照新法子搭建了簡易的製鹽模型,親自演示操作流程,陽光灑在他專注的面容上,映出一片赤誠。

演示完畢,宋常青又馬不停蹄地奔赴各個鹽場。每到一處,他皆捲起官袍衣袖,踏入鹽田之中,與鹽工們並肩勞作。他耐心地指導鹽工們挖掘合適的鹽井,對井的深度、寬度及位置都一一悉心指點。在制滷環節,他親嘗滷水濃度,手把手地教鹽工如何觀察滷水色澤與黏稠度的變化,確保他們能精準把握時機。對於結晶過程中攪拌的力度與頻率,他也反覆示範,那專注的神情彷彿世間再無他事。

同時,宋常青還頒佈了一系列優惠政令。對率先採用新制鹽法且成效顯著的鹽場,官府給予減稅獎勵,那紅紅的印章在告示上格外醒目,吸引著眾人的目光;對於積極學習新技藝的鹽工,他贈予糧食布匹,以解他們的後顧之憂。在交通便利之處,他設立製鹽技藝傳授點,派專人駐點講解示範,前來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小小的傳授點充滿了求知的熱情與對未來的憧憬。

宋常青不辭辛勞地穿梭於海南的山水之間,他的身影出現在海邊鹽場、鄉間小道、城鎮集市。他逢人便宣傳新制鹽法的優勢,那堅定有力的話語,如同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人們心間生根發芽。漸漸地,新制鹽法在海南各地如星火燎原般推廣開來,鹽產量節節攀升,瓊州的經濟也隨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接著,宋常青趕緊組織人手和東西,按照試驗成功的樣子正式開始生產鹽。在發展的同時,建立起一整套製鹽的流程和管理辦法。在他的推動下,鹽的產量大大提高,不光夠醃海鮮用,還給其他行業提供了足夠的原料,讓瓊州地區的商業更興旺了。

在商業流通這塊,宋常青靠著他敏銳的政治經濟眼光,積極跟周邊地區搞外交和談生意。他以知府的身份,代表瓊州跟周圍的那些地方的官府和商會聯絡。他派信使帶著瓊州的特產樣品和誠意滿滿的信,跟各地談成合作的想法。然後,他組織商船隊,給船隊官府的支援和保護。每一艘商船出發的時候,他都會到碼頭,眼神堅定地看著遠處,給商人們送行打氣。他還靠著官府的力量,在各地弄了瓊州特產的展銷館,用官方的信用做保證,讓瓊州產品在市場上一下子就顯眼了。

在打造品牌上,宋常青更是有巧心思。他把瓊州的文人、手藝人叫到一起,辦了個大大的“瓊品創名”活動。在活動上,他鼓勵大家給瓊州的好鹽、好看的椰雕這些特色產品起名字。他自己也參加評選,最後定下了“瓊海晶鹽”“椰韻珍寶”這些很有海南特色的品牌名字。他還下令在官府的檔案、通告和對外做貿易宣傳的時候,都統一用這些品牌名字,讓瓊州的產品很快就在市場上冒尖了。

在島內商業集市的建設上,宋常青把他管理的本事都使出來了。他規劃集市的安排,分出不同的功能區,從賣海鮮的地方到賣手工東西的地方,從住的客棧、喝酒的館子到錢莊、當鋪,啥都有。他定了很嚴的商業規定,以官府的名義貼出告示,不準有騙人、壟斷這些不好的生意行為。他還弄了官府管的地方,定期去集市上檢視,維護市場的秩序。為了吸引更多的商人,他減掉一些商業稅,給外來的商人提供土地、住的地方這些優惠條件。

在這個時候,知府有一定的權力可以出臺政策等等,不過只能對於瓊州內部有用,到了外面,可就不行了。

在宋常青一直不放棄的努力下,瓊州地區的經濟越來越好。城裡頭,街道上熱鬧得很,車來車往,店鋪一家挨著一家,老百姓們日子過得安穩快樂。海邊,商船來來往往,漁業特別興旺。

然而就在過去這整整一年裡,眾多地區僅僅只是聽聞過有關瓊州的種種傳聞,卻尚未能夠親身前往那裡一探究竟。儘管如此,那些率先抓住機遇、嚐到甜頭的人們,已經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益。而瓊州也的確憑藉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