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1章 宋常青製鹽記(一)

或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心深處那份情感逐漸明晰起來;亦或是宋常青終於鼓足勇氣直面自己的真心,再加上宋舒等人有意無意地從中撮合,最終促使宋常青鼓起勇氣向蘇七七表露心跡。當看到兄長終於邁出這一步時,宋舒不禁心生感慨:“瞧瞧現在,大哥下衙之後歸家可真是越來越積極啦!”

自從表明心意後,蘇七七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宋常青身邊的編內人員,每日如影隨形地陪伴在其左右,擔任著護衛一職。如此一來,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愈發深厚。眾人見狀,皆笑稱他們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公費談戀愛”呢!而沉浸在甜蜜愛情中的蘇七七,整天都是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

就這樣,他們在瓊州一住便是整整一個月。在此期間,對於宋常青能夠將書中所描述的內容轉化為現實中的具體事物,宋舒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原來,她僅僅只是依靠腦海中的記憶,把後世關於瓊州這個地方的獨特之處、氣候狀況、土壤條件,以及適宜開展何種營生來改善百姓生活等資訊,詳細地書寫下來並寄給宋常青。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宋常青不僅認真閱讀研究這些資料,更是不辭辛勞地親自前往實地考察,並付諸於切實可行的行動之中。

如今的瓊州,在宋常青的努力推動之下,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人們採用曬乾、醃製、煙燻等多種方式,將捕撈上來的魚蝦加工製作成獨具特色的地方特產。這些特產透過各地往來的商人遠銷他鄉,同時還藉助運河之便,將新鮮的魚類運往更遠的地區銷售。此外,當地還興起了各式各樣的烤魚美食,吸引著眾多食客前來品嚐,使得瓊州的名聲日益響亮。

商隊分為海商陸商,為了鼓舞當地商隊,宋常青出臺支援的政策,商隊出去宣傳,瓊州也越來越有名。

當然,過程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

剛開始發展雲縣只是一個縣城,但是如今到了一個州,作為一州知府,宋常青還是倍感壓力的,尤其自己年紀輕輕,周邊幾個府的時刻盯著自己。

宋常青穿著官服,戴著烏紗帽,眼神堅定又深沉,妹妹與他談過,瓊州這地方雖說偏遠,可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就像一座還在睡大覺的寶藏等著被叫醒。作為知府,他不光得管政務,還得給經濟發展領路。

宋常青經常跑到民間去,親自到各個漁村走走看看。他放下當官的架子,跟老實憨厚的漁民們坐在一起好好聊天,瞭解他們生活裡的難處和傳統漁業的實際情況。

大太陽底下,他站在船頭,跟著漁民一起出海,盯著捕魚的每一個步驟。回到府衙,他點著燈熬到深夜,翻那些古書經典,再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弄出了一系列適合海南漁業發展的辦法。他把漁民們召集起來,在椰子樹晃悠的海邊,耐心地教他們先進的捕魚技巧,從怎麼編漁網能更好,到詳細講魚群的習性,他的聲音穩穩當當又有力氣,每一個字都帶著對漁民的關心和對漁業發展的盼望。

在他的推動下,大規模的漁業生產順順當當開展起來,一艘艘漁船回來的時候都裝得滿滿的,魚多得堆成了山。

漁業大豐收之後,宋常青又把眼光放到了海鮮的深加工上,尤其是把海鮮醃起來好長時間儲存和運輸。但是,醃的時候碰上了缺鹽的難題,那時候鹽都被官府緊緊抓著,供應不多而且分配得特別嚴。宋常青想了又想,宋舒在書中裡提到的製鹽辦法。那是一種根據當地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弄出來的新辦法,雖說沒試過,可很有可能行得通。

宋常青站在海邊,海風呼呼地颳著,他眼神堅定得很,心裡頭琢磨著馬上要開始的製鹽試驗。他按照宋舒書裡畫的辦法,先帶著工匠們在靠近海岸的一塊平平整整還有點坡度的灘地上找地方。這地方既能很方便地把海水引過來,又有利於後面把滷水引走和收集鹽晶。

找好地方以後,他們就開始挖井。工匠們揮著鋤頭、鐵鏟,使勁地挖,泥土和石塊都被一塊一塊刨開了。宋常青也沒閒著,在旁邊認真看著井挖的深度和寬度,保證符合製鹽的要求。井挖好以後,他們在井旁邊修了一條簡單的引水溝,把海水引到井裡。

接下來就是制滷水的環節。宋常青指揮著大家把海水在井裡放著不動,等泥沙這些雜質沉下去以後,再把初步乾淨點的海水引到一排專門弄的淺池子裡。這些淺池子底部都鋪了細細的濾網,能再把雜質過濾掉一些。然後,他們藉著瓊州特別足的陽光,讓海水在淺池子裡自己蒸發。宋常青一直盯著滷水的濃度,時不時用手指蘸點滷水,放在舌頭尖上嚐嚐,憑著經驗判斷蒸發的程度。

等到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