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4章 城市醫療新風貌

林羽和蘇瑤在攜手共建新醫療的努力下,新興城區的醫療狀況有了顯著起色,不過他們清楚,城市醫療改革遠未大功告成。這天一大早,陽光才剛剛灑進研究院,林羽就被急促的電話鈴聲叫醒。電話那頭是市衛生局的李局長,語氣中滿是興奮:“林院長,市裡對咱們在新興城區的醫療改革成果很滿意,要求全面推廣經驗,進一步提升整個城市的醫療服務質量!”

掛了電話,林羽把訊息告訴蘇瑤,兩人對視一眼,都看到彼此眼中的堅定與期待。蘇瑤挽著林羽的胳膊,笑著說:“林羽,這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也是新挑戰,咱們肯定行!”林羽點頭,握緊蘇瑤的手:“沒錯,這次要讓整個城市都煥然一新。”

為了制定出更全面的推廣計劃,林羽和蘇瑤再次深入城市各個區域,包括之前重點改革的老城區和偏遠社群,開展全面調研。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走進每一家醫療機構,與醫護人員、患者交談,瞭解當前醫療服務存在的問題與民眾新的需求。

在老城區的一家社群醫院,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拉著蘇瑤的手,感慨道:“姑娘,現在看病方便多了,可我這老寒腿,冬天疼得厲害,聽說中醫有辦法,就是專家號太難掛啦!”林羽在一旁認真記錄,安慰老奶奶:“奶奶您放心,我們一定想辦法解決。”

調研結束後,林羽和蘇瑤馬不停蹄地組織召開研討會。這次會議規模更大,不僅有中醫研究院的專家、醫護人員,還邀請了各城區的衛生部門負責人、醫院院長等。會議室內氣氛熱烈,大家圍繞如何將新興城區的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市,各抒己見。

一位城區衛生部門負責人率先發言:“新興城區的遠端醫療和中醫服務確實效果顯著,可推廣到全市,資金和技術人員是大問題。”

負責遠端醫療技術的張博士立刻回應:“關於技術人員,我們可以組織集中培訓,讓各城區骨幹先掌握技術,再層層培訓基層人員。資金方面,是否能爭取更多政府補貼和社會捐贈?”

蘇瑤思考片刻,補充道:“在中醫服務推廣上,除了增加專家坐診,還可以建立中醫專家巡迴診療制度,定期到各社群醫院坐診,同時利用線上平臺,開展中醫健康諮詢服務。”

林羽認真傾聽每個人的發言,不時點頭,最後總結道:“大家的建議都很有價值,接下來我們要整合資源,制定詳細的實施步驟,確保每項措施都能落地見效。”

會後,林羽和蘇瑤帶領團隊日夜奮戰,制定出一份涵蓋醫療資源最佳化配置、人才培養、服務提升等多方面的城市醫療全面提升計劃。計劃中,明確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更新裝置、最佳化環境;加強與高校合作,培養更多實用型醫療人才;拓展遠端醫療服務範圍,實現全市醫療機構互聯互通;深化中醫服務推廣,打造中醫特色診療網路。

為了確保計劃順利實施,林羽和蘇瑤兵分兩路。林羽負責與政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政策支援和資金投入;蘇瑤則專注於醫療服務提升和人才培養工作。

林羽頻繁出入政府大樓,向各級領導彙報計劃內容,爭取理解與支援。經過多輪溝通,市政府決定加大財政投入,設立城市醫療改革專項基金,同時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醫療建設。

蘇瑤這邊,組織開展大規模醫護人員培訓。她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針對遠端醫療技術、中醫診療、醫患溝通等內容進行培訓。培訓現場,蘇瑤親自示範中醫針灸手法,耐心講解要點:“大家注意,進針角度和深度要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調整,手法要穩、準、輕。”

在遠端醫療服務推廣上,技術團隊加班加點,對全市醫療機構的遠端醫療裝置進行升級和除錯。林羽和蘇瑤還親自到各醫院指導,確保醫護人員熟練掌握操作流程。

在中醫服務推廣方面,林羽和蘇瑤組織成立中醫專家巡迴診療團,定期到各社群醫院坐診。診療團所到之處,居民們早早排隊等候。一位患有頸椎病的年輕上班族興奮地說:“以前看中醫專家要跑大醫院,還不一定掛得上號,現在專家到家門口,太方便啦!”

除了線下服務,林羽和蘇瑤還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中醫健康諮詢。他們邀請中醫專家定期在平臺上直播,解答居民健康問題,普及中醫養生知識。直播吸引了大量觀眾,互動留言不斷。

隨著各項措施的推進,城市醫療服務逐漸呈現出全新風貌。基層醫療機構裝置先進、環境溫馨,患者就診不再擁擠;遠端醫療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中醫服務深入人心,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