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星光璀璨的夜晚,成奇勳和曹尚佑站在巴黎藝術學院的屋頂,仰望著浩瀚星空,心中滿是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平臺在殘障兒童教育和康復領域的服務日益完善,可他們清楚,前行的道路上,挑戰永遠不會缺席。
隨著平臺業務的不斷拓展,一系列新專案陸續啟動,資金分配不均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在一次專案資金預算會議上,負責不同專案的團隊負責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負責偏遠地區殘障兒童教育普及專案的小李急切地說道:“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孩子們連基本的學習用品都難以保障,這個專案急需大量資金投入。” 而負責高階康復技術研發專案的小王則反駁道:“高階康復技術是提升我們平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旦研發成功,將惠及更多殘障兒童,資金應該優先向我們傾斜。” 雙方互不相讓,會議氣氛異常緊張。
成奇勳和曹尚佑認真傾聽著每一位負責人的訴求,表情凝重。成奇勳抬手示意大家先冷靜下來,語重心長地說:“每個專案都至關重要,都承載著殘障兒童的希望。我們不能只從自身專案的角度出發,而要綜合考慮平臺的整體發展和殘障兒童的廣泛需求。” 曹尚佑接著補充道:“我們需要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資金分配方案,既能保證當前緊迫需求的滿足,又能兼顧長遠發展。”
為了找到最佳的資金分配方案,成奇勳和曹尚佑組織了專業的財務團隊和專案評估小組,對各個專案進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他們深入偏遠地區,實地考察教育普及專案的現狀,看到破舊的教室、渴望知識的孩子們,心中滿是觸動;同時,也與高階康復技術研發團隊密切溝通,瞭解研發的進展和麵臨的困難。經過數週的努力,一份綜合考慮專案緊迫性、預期效果、長期影響等多因素的資金分配方案終於誕生。在新方案中,資金在保證偏遠地區教育專案基礎需求的同時,也為高階康復技術研發提供了穩定的支援,確保了各個專案的順利推進。
解決了資金分配問題,平臺又面臨著員工職業發展瓶頸的挑戰。隨著平臺的發展,許多員工在各自崗位上積累了一定經驗後,發現晉升空間有限,職業發展陷入停滯。在一次員工座談會上,一位資深康復治療師無奈地說:“我在平臺工作多年,技術也越來越熟練,可感覺上升的通道越來越窄,看不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些迷茫。” 其他員工也紛紛表示有同感,這讓成奇勳和曹尚佑意識到,必須建立完善的員工職業發展體系,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他們邀請了人力資源專家,對平臺的組織架構和員工職業發展路徑進行全面梳理和最佳化。專家根據不同崗位的特點,設計了多元化的職業發展通道,除了傳統的管理晉升路線,還設立了技術專家、專案骨幹等專業發展方向。同時,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和考核標準,為員工提供豐富的學習和成長機會。在一次內部培訓中,平臺邀請了行業內知名的康復專家進行授課,分享最新的康復理念和技術。員工們積極參與,認真學習,彷彿又找回了初入平臺時的熱情和動力。
此外,平臺在與國際組織合作成果的推廣方面也遇到了難題。平臺與多個國際組織合作開展的一些先進教育和康復模式,在區域性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向更廣泛地區推廣時,卻遭遇了重重阻力。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各不相同,使得這些成果難以直接複製。在與某地區教育部門溝通推廣事宜時,當地教育官員擔憂地說:“你們的模式在其他地方可能行得通,但我們這裡的情況比較特殊,學生數量多,師資力量有限,實施起來難度很大。”
成奇勳和曹尚佑深知,要成功推廣合作成果,必須因地制宜,進行本土化改造。他們組織了跨文化交流團隊和教育專家,深入各個目標地區進行調研。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與當地教育工作者、家長和殘障兒童進行面對面交流,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實際困難。根據調研結果,對合作成果進行針對性調整,融入當地的文化元素和教育特色。例如,在推廣一種國際先進的融合教育模式時,針對當地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開發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師培訓課程,讓更多教師能夠便捷地學習和應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平臺在殘障兒童教育和康復領域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成奇勳和曹尚佑站在新建的康復中心前,看著孩子們在先進的康復裝置上進行訓練,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尚佑,我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為殘障兒童的未來開啟了新的大門。” 成奇勳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