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1991年的價格水平是一戰前夕的倍。

儘管19世紀的價格變動趨勢幾乎為零,但依然存在著明顯的階段性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表未能完全體現這一點。但與英法戰爭相聯絡的通貨膨脹、1812年戰爭後的繁榮和內戰時的通貨膨脹均在該表中有所體現。1819年大繁榮的崩潰和內戰之後的階段性的價格下降以及19世紀90年代的黃金髮現之後世界經濟再次通貨膨脹[見本卷第14章關於本專題的更深入的討論,索科洛夫(Rockoff)]也可以從該表中看出。

增長率的變動

儘管在獨立戰爭和一戰期間(表中的C組)總產值的變化率趨於零,但依然存在明顯的短期變化,就像一段段插曲(表中的B組)。表中的資料沒有經過很好的修訂以體現經濟中的短期波動。例如,1834年之前的估計值(1793年和1807年的資料除外)既未考慮投入品的利用水平的變化,也未考慮跨年度氣候變化、病蟲害等原因導致的農作物產量水平的差異。然而估計值主要是用於長期趨勢的研究,而非短期的變化。儘管如此,這一系列的估計值所體現的早期的一些短期變動可能確實反映了真實狀況。例如,表中顯示出1774—1793年間增長率相對較低,毫無疑問這是由於獨立戰爭的後果和聯邦時期的困難所致。唯一讓人稍感詫異的是該增長率並不是很低。該表(1793—1800年和1800—1807年)清楚地反映了英法敵對時期卻是美國的商人、航海家、造船家的繁榮年份,這一時期的增長率很高。1807—1810年間增長率的突然下降可能導致了1812年的戰爭。

從1834年開始的一系列資料可信度則更高。資料清楚地揭示了美國內戰前20~30年間突飛猛進的增長。突然的增長通常和工業化的發端、西進運動及19世紀首次歐洲大量移民湧入有關。內戰導致了1859—1869年間的低增長率:年均(僅就戰爭年份而言增長率更低)。19世紀90年代的大蕭條在1884/1993—1889/1998年間留下了一個更低的增長率:年均。所謂的1873—1879年間的大蕭條在總量統計中沒有顯示出來,這部分是因為表中該10年的平均數沒有很好地修訂以體現這一結果,另外也由於19世紀70年代的資料記錄未能顯示出那一時期產出的明顯上升。強勁、持久的產出增長與嚴重失業並存的矛盾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但至今未能加以解釋。

以上所描述的產出波動一部分是政治或軍事事件所導致的經濟後果,另一部分則是由經濟體系的內在規律性引起的。任何市場經濟都會經歷波動,有一些是季節波動,不會影響年度資料;另外的一些如經濟週期則很難在年度資料中得以體現。而要把握表中所包含的10年的平均資料則是難上加難,這主要是因為19世紀經濟週期非常短暫,從谷峰到谷峰或者從谷底到谷底,一般 3~ 5年。某些重要的經濟衰退,比如19世紀90年代的大蕭條會明顯地影響一系列年度資料,甚至影響該10年的平均值,但是影響較小的災難性事件則是難以追溯和衡量的。

這一時期經濟波動的第三種形式,即長期波動或庫茲涅茨週期,具有15~20年的振幅——從谷底到谷底或者從谷峰到谷峰,這在表中的年度資料和類別資料中的10年均值中可以觀測到。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摩西·阿布拉莫維茨(Moses Abramovitz)、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布林利·托馬斯(Brinley Thomas)和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 North)等人曾對此進行了研究。這五個人都認為這些波動對19世紀美國經濟增長的神話至關重要。

漫長的19世紀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遷(3)

諾思的研究主要是關於內戰前的一段時期。諾思認為,從1815年開始至美國內戰前,美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是英國對美國棉花的需求,這一需求正是由英國工業革命引起的。美國內戰前的20年間,棉花大約佔美國出口總值的1/2。南部經濟的週期性變化正是棉花種植戶對英國需求變化反應的結果。英國經濟的擴張逐漸抬高了原棉的價格,並最終刺激棉花種植戶向西部新的肥沃的土地轉移——開墾土地種植棉花。伴隨著西部擴張的還有社會一般資本的投入,例如一直伴隨著西部擴張的鐵路建設。當這些投入完成後,棉花的市場投放量大大提高,價格下降,種植戶的投入停止,直到英國的需求擴張趕上美國的生產力發展,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