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海坂藩,下級武士清兵衛在妻子病逝後,以微薄薪俸獨自照料痴呆老母和兩個年*兒,由於每日結束工作後都是匆匆回家從不參加應酬,他被同僚們戲稱為“黃昏的清兵衛”。與清兵衛青梅竹馬的朋江同丈夫離婚回到孃家後,常到清兵衛家代他照顧母親和女兒,招來不少流言蜚語。清兵衛顯露高超劍技擊退了無理糾纏的朋江的前夫,然而當朋江的哥哥建議他迎娶朋江時,他卻因不想讓朋江吃苦婉拒了好意,致使朋江自此絕跡於他家。藩主得知清兵衛的才能後,強命他前去處決一名力敵數人據守不出的反叛武士。臨行前,清兵衛向朋江表白了隱藏心底已久的愛意,不想對方已經答應另一門親事,清兵衛黯然踏上生死未卜之途。
假如最後武士沒有死……
講述夕陽武士的日本電影《黃昏清兵衛》是不少影評人的推介,電影的簡樸氣氛、比武場景,與客串的日本巨星,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片末,旁白說那位堅持人道理想、有遠見預視時代大改變的下級武士主角清兵衛是幸福的,因為他畢竟過著自己選擇的生活。電影以旁白交代他在倒幕之役戰死,似是讓他殉道,也訴說了他這樣的武士畢竟脫離不了“最後武士”的宿命。但假如清兵衛沒有死在戰場,他將面對的遭遇,很可能悲劇性更大,也更傳奇。為此,我們不妨猜想他的命運,從而回顧那時日本的變遷。
倒幕戰爭後的格局
電影場景設在幕府時代晚年,當時日本已被美國海軍軍官佩裡開關,不能再鎖國,但天皇依然沒有權力。負責管治的德川幕府沒有改革的決心,激起地方強藩以“奉還大政”為口號的倒幕運動。也是在倒幕成功後,才出現令日本現代化的明治維新。根據劇情交代,清兵衛所屬的“海坂藩”是德川幕府的堅定盟友,位於東北。
筆者沒有深入研究日本,但歷史上似乎沒有這樣一個藩;就是有,也不可能是一個大藩。有評論說,這是原著小說作者藤澤周平的創造,寄寓他個人所屬的山形縣鶴岡市。無論如何,當時幕府派主要重鎮倒是在附近,包括最著名的會津藩;其他友好勢力則一般都來自中北部,例如有一個“奧羽越列藩同盟”。但它們相對於老早接受西式裝備、位於邊陲的倒幕領袖薩摩藩和長州藩,實力明顯不及。
當清兵衛所屬的“海坂藩”參加戰爭,結果不可能不悲壯。當年會津藩全民皆兵,戰死三千多人,更多人殉藩自殺;倒幕軍為了對其他幕府派產生阻嚇作用,下令不準為戰死者埋葬,也逼剩下的會津人遷居到其他藩國。片末交代清兵衛戰死後有一個墓,其實已是造化。假如他不死,以他的性格和背景,恐怕也不會被新政府立刻招攬,只能繼續潦倒的黃昏武士生活。
txt小說上傳分享
武士階層的徹底取締
當清兵衛的俸祿沒有了藩主支付,只能自力更生,例如靠務農、經商或應聘其他藩國當保安。但根據歷史演化,武士階層作為日本的一個社會階級,很快就不復存在,連藩國的概念也不會持久。不久明治維新就廢藩置縣,一切權力歸於中央,從前對藩主的忠誠會被視為過時。面對這種狀況,清兵衛雖然早有心理準備,而且心底裡也不認同藩主的絕對權威,但還是會感到悲哀。再不久,明治政府會宣佈統一實行國家徵兵制,作為“富國強兵”的重要一步,變相宣佈了私有武士階級的滅亡。
面對這些鉅變,清兵衛會參軍,還是隱居?以電影賦予他的性格,假如他不死,大概是情願隱居的。但他的武藝已廣為人知,必會被前同僚請出山。他當年既然答應藩主去殺造反武士,同樣的傳統枷鎖,大概也會令他重出江湖。這裡說的“江湖”,自然不是新中央政府的江湖,而是最後武士的江湖。這個江湖的領袖赫赫有名,就是日本著名的“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的西南之戰
西鄉隆盛在日本地位崇高,以悲劇收場,卻讓他有了戰神待遇,有點像中國的關羽,他牽著狗的塑像至今豎立在東京。他原來是薩摩藩的武士領袖,而正如前述,薩摩藩則是倒幕領袖,相關大小戰爭多由西鄉領導。所以明治維新後,西鄉就成了全日本武士領袖。諷刺的是,由於日本現代化不再需要武士,新派人物和傳統武士逐漸處於對立面,西鄉很快被排擠,也改變不了政局,唯有回到薩摩藩下野,設立武士道學校,負隅頑抗新潮流。
1877 年,薩摩武士發動西南戰爭,以類似倒幕戰爭那“奉還大政”的“清君側”為口號,作為對中央新政的實質響應。西鄉被邀領導運動,事敗被殺,日本中央集權的格局才正式形成,這正是電影《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