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皇”Vs“王”:歷史基本文法

電影周潤發的角色是大王,鞏俐是王后,周杰倫是王子。但在英文字幕中,大王譯為Emperor,王后是Empress,如此邏輯上就出了問題,因為國王和皇帝在東西方都是不同概念。

在中國,秦始皇推出“皇帝”這名詞以前,夏商周天子都用“王”,再之前是傳說時代的五“帝”和三“皇”;秦漢後有了皇帝稱號,皇帝(Emperor)就可以分封親屬大臣為王(King)。被分封的王所屬有國,但並非絕對獨立,理論上臣服於皇帝統治下,是為漢代首創的“郡國制”。逐漸地,凡是中國統一時代的天子都稱帝,分裂時代一些量力而為的統治者則“謙卑”地稱王,或向勢力較大的“皇家”政權效忠。例如秦二世死後,繼位的子嬰眼見六國貴族紛紛復國,就先發制人自動放棄帝號降級為王,不敢厚著臉皮名不副實地稱“秦三世帝”。在五代十國,不少國家對外只稱王,維持侍奉中原皇朝的表面功夫,對內關起門來當皇帝是另一回事。《黃金甲》中“皇”“王”不分,究竟國家之上還有沒有更高層?語焉不詳。符合邏輯的唯一解釋,就是此國還不敢公然建號稱帝,對內卻欺眾人不懂,過足皇帝癮,所以大王不斷自稱“朕”—須知一般只有皇帝稱“朕”,王只能自稱“孤”。我們可以翻開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劉備顛沛流離時只敢自稱“備”或“我”,晉位漢中王時改口稱“孤”,當上蜀漢皇帝才稱“朕”。順帶一提,不少電影常有帝王以死後才被追尊的廟號自稱,例如“我唐太宗”、“我齊宣王”,以為所有君主都像秦始皇那樣自稱“始皇帝”,又不像是周星馳那樣的故意惡搞,實在驚嚇。

在西方,King 和Emperor 的分野更明顯。Emperor 只屬於帝國(Empire),而帝國是有客觀標準的政治結構。雖然不同學者有不同演繹,但一般都視“領土覆蓋國家主要民族以外其他民族聚居地的大國”為帝國。1648 年以前,在歐洲的Kings和Queens 之上,有主權模糊但地位明顯更高的“皇”,例如教皇(Pope),或權威源自教皇的“神聖羅馬皇帝”(Holy Roman Emperor),那是現代主權國家成型前的年代。就像德國1871 年統一前,其核心組成部分普魯士首領是國王(King),統一後才改稱德皇(Kaiser);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國內一直是Queen,只有提及她作為大英殖民帝國女皇時才稱Empress。可見兩個名詞即使於同一人,也是需要分開使用的。30 多年前,一個非洲*者博卡薩以全球最弱的國力廢除共和,建“中非帝國”,就成為國際大笑話。哈佛大學出版社2000 年出版左翼學者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dt)和安東尼·內格里(Antonio Negri)的名作《帝國》(Empire ),視帝國為民族國家邁向全球化的過渡,亦值得一讀。

皇也好,王也好,《黃金甲》既然煞有介事地列明時代背景為公元928 年,觀眾就不得不翻查一下那年究竟有何特別,也不得不思索主角一家最像來自哪國。歷史上,那年並存的有後唐、漢、楚、吳越、吳、南平、閩等,其中吳帝已成權臣傀儡,南平和閩十分弱勢,其他四國就可能成為電影原型,特別是後三國都受已滅亡的後梁冊封,可以勉強解釋王后的“梁國公主”身份。也有民間作者借題發揮,說《黃金甲》的背景是後唐大將孟知祥日後在934 年建立的後蜀。然而,還是928 年在位的後唐明宗李嗣源(867—933)的年齡和事蹟最符合“韓大王”,雖說是穿鑿附會,但從中也可反映五代十國君主奪權的基本模式。

李嗣源普通士兵出身(和韓大王從前不過是都尉一樣),因作戰勇敢,被沙陀族將領李克用收為義子。李克用是後唐的實質立國者,其十三名義子即“十三太保”,曾被不少電影和劇集改編,李嗣源即“大太保”。後來李克用親生子李存勖正式立國,重用伶人,被李嗣源政變推翻,是為後唐明宗。他算是五代明君,宰相任圜和樞密使安重誨善於建立典章制度;但此君同樣好殺戮,上述兩位名臣也是被其冤殺(有點像《黃金甲》被追殺的太醫)。他愛吟晚唐詩人聶夷中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一說作者為李紳),以示愛民;韓大王則愛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以示念舊。史載李嗣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