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尚如此,“兒子”太保亦未能“免俗”。有資料顯示,至1998年前後,只有20億元資本金的太保,卻揹負著沉重的不良資產,實際壞賬已達35億元。
屬虎的王國良上臺之後,強勢推行“三集中”——資金、財務、業務集中,積極改造太保,使之成為“一個法人”。公司計財部門對全公司進行了全面的清產核資,從每一幢辦公樓、每一輛車,到每一張辦公桌和每一臺電腦,件件都被詳細登記在案。
這些“斬立決”的舉措迅速遏制了風險,使得太保各地公司從胡來亂做,到相對有序。
一位當年分公司的一把手回憶,1998年之前,基本“聽不到總公司的聲音”,但1998年之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1998年至2002年之間,王國良協同另外一位猛人洪濤(時任太保紀委書記和人力資源總經理),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手法,閃電般更換幹部,徹底打破了分公司的獨立王國。
這其中,“胡蘿蔔”就是王國良的豪飲,無茅臺不歡的王,鎮住了各地軍人習氣甚重的分公司一把手;而“大棒”則彰顯王國良的強人本色,訴諸司法,將部分無良幹部送進高牆之內。
“我曾經免過東北一家省級公司的總經理。他拿著一個本子來給我彙報,我一看就很煩,說你把本子丟掉,結果,他就亂了套。我一問問題,他就傻了。那些本子上的東西都是秘書寫好的。後來我很快免掉他的工作,像這樣的素質怎麼行呢!”
王國良的強勢可見一斑。
而王也自言,“剛進入太保的那三年,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真不知,這對於當時的分公司一把手而言,是福,還是禍?
不僅如此,王國良主政的前幾年,太保壯士斷腕,暴風驟雨式地推進業務整改。
“嚴格整頓機構網點,對保源不足、管理不善、連年虧損的機構網點堅決予以撤併”;“清理整頓保險中介機構,堅決停止與非法中介機構的業務往來”;“果斷停辦了一批質量差、風險高的業務,同時積極開發萬能壽險、安居家財保險等有效益的產品”。
同時,1997年起,太保每年均花費不菲從全球再保險公司購買巨災超賠保險,這使得太保的財務趨於穩健。例如1998年夏天,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太保的賠付額雖然高達6000萬元,但是得益於該保險,太保能夠從海外攤回了300萬美元的分保。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亦因為購買巨災超賠保險,太保獨立支援了當地最大的一筆保險賠案。
不過,業務的整改的確從負面影響了太保的保費規模,1998年太保保費收入124。71億元,比1997年有所下降,但是利潤達到3。8億元,比上年增長60%,成為當年保險行業的一匹“黑馬”。
僅過3年左右,太保的面貌煥然一新。
2000年末,太保規模與利潤比翼。這一年,保費收入達到了152。5億元,同比增長22。06%,實現利潤5。4億元。其中資產收益率超過1。7%,資本回報率達26%。
不能否認,王國良的“強人政治”以及“快刀斬亂麻式”的改革,於危險之時拯救了太保。同樣不能忽略的是,這樣的做派後來亦成為太保精耕細作的桎梏。
例如,王國良“花費了和IPO一般的精力”,日後是非不斷的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簡稱“太保學院”),居然是在一次飯局中談及,並最終實施的。
言及太保學院,一個人就不能忽略,臺灣潤泰集團總裁、號稱“紅頂商人”的尹衍梁。尹衍梁,1950年8月出生,祖籍山東日照。潤泰早年以紡織業起家。20世紀80年代中期,臺灣地區金融服務業開始對內外開放,而尹衍梁也正由此時涉足金融業。尹氏最為內地民眾熟悉的就是,尹經與其老師南懷瑾商量之後設計的光華教育基金會,以及遍及全國30所重點大學的光華獎學金。1994年,尹衍梁捐贈1000萬美元興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1997年,尹衍梁捐贈200萬美元,參與興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
正是在與尹衍梁的飯局中,王與尹明確了投資教育一事。
不過,這並不能簡單地斷言,王就是一個莽撞之人。例如,王國良有三句話流傳甚廣,“保險公司不是冒險公司”,“每張保單都要出利潤”,“穩健經營就是利潤”。話雖然直白,但是卻直擊保險公司經營的要害。
對於太保學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