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調自己的存在,反覆讓學生們稱他們為“老師”,而不是其他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的稱謂。

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講述了Google副總裁李開復5的故事,作為國際知名人物,李開復從來不允許下屬稱他為“李總”、“李總裁”或是別的什麼與頭銜相關的稱謂,他的員工們都是親切地稱他為“開復”,“開復兄”,或者乾脆直呼其名“李開復”。在節目現場,幾個參加訪談的Google員工一直親切地稱他“開復”,並毫不顧及情面地向成千上萬的電視觀眾爆料李開復的一些不傷大雅的逸聞趣事。李開復面對下屬的當眾“揭發”,也只是淡然一笑,承認下屬們“揭發”的那些“臭事”都是事實。

李開復並非不在乎總裁這個頭銜,但作為一位資深的企業管理者,他深知反覆強調“總裁”這個象徵權威、象徵權力的稱謂,會在他與下屬之間樹立起一道堅固無比的高牆來。有了這樣的高牆,他就無法與下屬對話交流。權威或權力的威嚴感會讓人退避三舍,渴望平等是人的天性(受虐症患者除外),你要與下屬達成對話,那就請你放下權威的架子,並忘記你手握的權力。李開復深知其中奧妙,所以他拒絕下屬稱他“總裁”。在經年累月親切的“開復”的稱呼中,他與下屬之間的距離感消除,對話機制得以長久保持。

中國的學校裡學生能直呼教師的名字嗎?不能,至少我沒聽到過。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生們看見自己的教師都是畢恭畢敬(至少表面上是這樣)地喊“老師”,而不是直接稱呼“張三兄”或者“張三”。如果真有哪位教師拒絕學生喊他“老師”,要求學生直接喊他的名字,我想,這樣的教師可以到我的學校裡來擔任很重要的職務。

為了一個“老師”的稱謂,而堵斷了與學生們交流的渠道,這真是得不償失。

有一位朋友,他與他的一位朋友曾經是生死之交,一直相互直呼其名,無話不說。後來他的這位朋友做了大官,他依然直呼其名,有一天朋友悄悄對他說,現在不比從前了,你在公開場合應當稱呼我是“某某書記”,不然我很沒面子。他想想也是,從此以後他果真叫某某書記。“第一次這樣稱呼的時候,我感覺相當彆扭,感覺有個什麼看不見的東西一下子豎起來,擋在我跟他之間了。”後來,他與這位書記慢慢疏遠,完全不再交流。

這個看不見的東西,就是隔膜,就是象徵權力的稱謂造成的隔膜。權力是一種強制性的東西,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誰會喜歡強制性的東西,誰會與居高臨下的人對話呢?

沒有對話,何來信任?沒有信任,又怎麼實現對話?

當教育不再強調育人,不再崇尚高尚的品格時

小學生們的普遍看法是“怕老師”,相當多的中學生也覺得“老師很威嚴”,在大學裡面,一些教授也喜歡威嚴的感覺,似乎在他們看來,威嚴就是一個教師應當擁有的面孔,如果沒有,學生就不會聽話,就不會好好學習。

中國教育怎麼了 品格之憂(9)

現實卻與教師們的願望背道而馳,我聽很多學生講,他們最喜歡的就是那些充滿活力、充滿親和力的教師。在聽這些教師的課時,學生們總是很認真。“我們喜歡他,如果不好好聽課,就感覺是在褻瀆某種很神聖的東西。”

對這些充滿活力、充滿親和力的教師,學生們也願意主動與之交流,包括一些很私密的事情也願意向教師說出來。“我們希望老師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很困難的事情,老師也總是樂意這樣做,於是我們就越來越信任這樣的老師。”

信任是不可以強求得到的,只有坦率而真誠地進入學生們的內心,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學習上一個又一個的難題,才有可能贏得學生們的信任。唯有坦誠,唯有共同擔當,才能產生信任。也唯有信任,才有“育人”的可能。

育人的最高境界,不是讓學生成為博士或者大老闆,而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人的顯著特徵就是——品格高尚:竭盡全力去做正確的事情,遠離錯誤的事情,並勇於擔當生活的責任。如果一個人無法決定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願意擔當生活的責任,他就是一個心靈空虛的人,“一個心靈空虛的人立刻就不能成其為人了”。6

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品格高尚的人的,就算他偶爾做出一件讓人讚許的事情,他也不能被稱為“高尚的人”,內心與行動的統一必須是一種常態,而非偶然。

整飭混亂的社會秩序、解決種種複雜的矛盾,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人人都實現“個人的統一”,如果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