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描述的內容完全是一樣的。

◆ 一項研究對400 多名醫生進行了調查:如果他們自己患癌症,是願意接受化療還是手術?在得知10% 的患者因手術而死亡的醫生中,半數表示會選擇化療。而在被告知90% 手術患者不會死亡的醫生中,只有16% 的人選擇了化療。

最經典的心理定格實驗出自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納曼和阿莫斯•特韋爾斯基,他們向一組大學生描述瞭如下情形:

假設美國正在應對一種不同尋常的疾病,預計這場疾病可能會導致600 人死亡。眼前有兩種應對方案。兩種方案正確的估計結果是:

如採納方案A,將有200 人獲救。

如採納方案B,600 人全部獲救的機率為1/3 ,而無人獲救的可能性則是2/3 。

那麼,你更喜歡哪個方案呢?

與此同時,卡納曼和特韋爾斯基以不同措辭把這個情形講述給第二組學生:

假設美國正在應對一種不同尋常的疾病,預計這場疾病可能會導致600 人死亡。眼前有兩種應對方案。兩種方案正確的估計結果是:

如採納方案C,將有400 人死亡。

如採納方案D,無人死亡的機率為1/3 ,而600 人全部死亡的可能性則是2/3 。

你會選擇哪個方案呢?

實驗的結果令人目瞪口呆:在第一組學生中,72% 的人更喜歡方案A,而在第二組學生中,卻只有22% 的人選擇方案C。實際上,兩個方案的結果完全是一致的!也就是說,“200 人活下來”和“400 人死去”是一樣的含義。但第一個定式圈定的是獲救者。著眼於潛在的收益,積極的定式就相當於半滿的玻璃杯,因為起點是一無所有,所以裝一半水的玻璃杯也是改善。按照半滿的心態,方案A 就只有200 人的確定性,自然會讓方案B 的不確定性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