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ず桶參渴保�頤嵌運�目燉直в型�校�餐��屑つ歉齦�杷�燉值娜恕H綣�頤竊諳胂籩姓駒詬卸髡嚦創��畝魅說慕嵌齲�敲湊飧齠魅嗽諼頤茄壑幸歡ɑ嵯緣梅淺:桶�汕住R虼耍�頤嗆茉敢餿ネ�楦卸髡叨遠魅慫�в械牧釗擻淇斕母屑ぶ�椋�餐耆�尥���魍急ǖ男睦懟R蛭�頤悄艹浞擲斫庹庵指星椋��暈蘼墼趺純矗�庵只乇ǘ己廖薰�種�Α�
2�同樣,無論何時我們都會對朋友的悲傷報以同情,因此也能夠理解他對痛苦之源的痛恨。由於我們的心時刻跟隨著他的悲傷,就很容易被他那竭力掙扎、力圖擺脫痛苦的精神所打動。我們不滿足於消極被動的同情,那隻會使我們和他一樣痛苦,於是我們尋求一種更為積極向上的感情,去同情他對痛苦根源的厭惡,以及擺脫悲傷的努力。如果造成痛苦的是一個具體的人,這種情緒就更為明顯。當我們看見有人遭到欺凌迫害時,我們同情他對施暴者的怨恨,絲毫不亞於同情他自身的痛苦。我們很願意看到他對仇人的報復,無論何時,只要他想要自衛或報復,我們都會摩拳擦掌準備拔刀相助。如果他在爭鬥中死去,我們不僅會同情他的親朋好友們的憤怒,而且會為已經毫無知覺和感情的死者想象出一種憤恨之情。由於設身處地的想象,我們彷彿進入了他的軀體,為這個已經死亡的血肉模糊的殘軀注入了新的生命,我們以此在內心深處體會著他的感覺,透過一種想象的同情,我們像往常很多時候一樣感受到一種當事人無法產生的情緒。似乎只是一種責任感讓我們在想象中為他受到的無法補償的巨大傷害而潸然淚下,因為我們覺得他的遭遇理應得到更多的關心。我們覺得他的憤怒應該與我們的想象完全一致,假如他那冰冷僵硬的屍體仍然有意識,他一定能感覺到那種憤恨,躍起高呼血債血償。一想到他的大仇未報,我們就覺得他死不瞑目。由於這種在想象中對死者的憤怒產生的同情,人們的迷信傳統中經常會有夜半出現在兇手床邊的恐怖形象,以及那些從墳墓中爬出來報復仇人的冤魂。對於罪大惡極之人,即使沒有懲罰來主持正義,上帝也早已用這種辦法在人類心中深深地烙印下神聖不可抗拒的復仇法則。
……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正義與仁慈兩種美德
只有仁慈好善、光明正大的行為才配得上報答,因為大家都對它心存感激,也只有這種行為激起的感恩之心才能得到旁觀者的同情。只有存心為害、圖謀不軌的行為才應該受到懲罰,因為大家都對它心懷憤恨,或者說只有這種行為激起的憤怒之情才能讓旁觀者深有同感。
仁慈總是一種自由的選擇,不能以力強求。我們不能懲罰那些僅僅是缺乏慈善心的人,因為這並不必然導致真正的罪惡。如果人們按照常理曾經期望看到善行,他們可能會覺得失望,也可能對此表示厭惡和反感,但是他們不會報以任何他人難以理解的憤怒之情。一個人在有能力報恩或者恩人需要他幫助的情況下不這樣做,無疑是個最令人不齒的忘恩負義之徒。任何公正的旁觀者內心都不願對他的自私動機有絲毫同情,沒有人會對他表示贊同。但是他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傷害任何人,他只是沒有做到原本應該做到的善行。他引起了人們的憎惡,通常人們對那些不合情理的情感和行為都會產生這樣的情緒,但這並不是憤怒,只有那些使具體的人受到實實在在的傷害的行為才會理所當然的激起人們的憤怒。因此,缺乏感恩之心的人不會受到懲罰。他本來應該懷著感恩之心去做這件事,任何公正的旁觀者也都會支援他去做,可是如果我們透過外部壓力強迫他去做的話,那好像比他忘恩負義的行為更不合適。假如他的恩人企圖用暴力強迫他報答自己,那隻能自取其辱,這種角色也不應該由另一個同等地位的人來充當。不過出於感激之情,我們願意主動去積德行善,這是一種最接近於理想和完美的責任。人情友愛、慷慨大度也會讓我們去做好事,比起感恩之情的責任感,這些更為自由,更加不受外力逼迫。然而,在友誼僅僅是尊敬,還沒有與對善行的感激相混合而增強的時候,我們只談論感恩的債務,絕口不談慷慨大度甚至友情。
憤怒之情似乎是上天賜予我們用於自衛的,也僅僅是用於自衛,它保衛著正義和清白。我們在它的鼓舞下打敗企圖傷害自己的陰謀,對已有的傷害實行報復,讓侵犯者後悔自己做了錯事,讓其他人看到前車之鑑而不敢再輕舉妄動。如果憤怒的作用超過了這個範圍,旁觀者就不會報以同情。一個缺少慈善心的人雖然不能滿足我們對合乎情理的善行的期待,但是他也不會故意傷害我們,因此我們也沒必要進行自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