鈧漳蘢齙叫⒂脛遙�隳芰⑸硌錈�恕�
當然這是孔子所描述的一種理想的行孝道的完美人生。這種目標很高,一般人也許達不到;但是這種理念卻深入人心,一般人都很嚮往。
鄭玄曾認為,“父母生之,是事親為始;四十強而仕,是事君為忠;七十致仕,是立身為終也者”。(《疏》引鄭注)所謂“致仕”,就是年老退休。其實,我們一想就知道,大多數人不能走全、走完這樣的人生路途,因為大多數人不會做官,也因為有很多人沒有這樣的長壽。這種解讀似乎太機械了,因此遭到他人的反駁。其實,那些在家裡行孝道奉事父母,出外勞作,服務社會,忠於國家的人,也都有立身揚名於世上的。自古至今那麼多流傳的孝子故事與事蹟,就有許多“立身行道”、“終於立身”的例證。因此能在家孝,在社會上忠,則孝與忠兩全。
三、引《詩》明意
孔子喜好引《詩》來說話、修辭、表意、明理,這成為一種審美的言談方式,也成為他的修養與風範的重要元素。孔子那時代叫《詩》,後來到了漢代《詩》上升為一部重要的經典,才稱為《詩經》,所以這裡的《詩》,就是《詩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開宗明義章第一(5)
《論語·季氏篇》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天孔子獨自站立在那裡,他的兒子孔鯉恭敬地小步快走從庭院經過,這就是所謂的“趨庭”。孔子就問他:“學《詩》乎?”孔鯉回答:“未也。”孔子教導說:“不學《詩》,無以言。”於是“鯉退而學《詩》”。此可見孔子是怎樣看重《詩經》的,甚至說不學《詩》,就不會好好講話。就在短短的《孝經》中,孔子就有10次引用了《詩》。
此兩句詩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此詩大約是西周初期的作品,歌頌周文王接受天命創立了周朝,並用“天命不易”告誡嗣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注》:“《詩》大雅也,無念,念也。聿,述也。厥,其也。義取恆念先祖,述修其德。”
“無念”,就是“勿忘”,不要忘記的意思。這裡的“念”解釋為“忘”,這就像“亂”解釋為“治”一樣,這又稱為“反訓”。《爾雅·釋訓》:“勿念,勿忘也。”又如《左傳·文公二年》引此為“毋念爾祖,聿修厥德”,杜預注:“毋念,念也。”“爾”,你、你們。“聿”(),句首助詞,無義;或如唐玄宗解釋為“述”,遵循、依照的意思。“厥”,代詞,那、其。這是說,不要忘記你的祖先,要修煉那德行。——這裡貼切地用《詩》句教誨曾參,要勿忘祖先,勤於進德修孝。
四、《開宗明義章》現代啟示談片
在《孝經》裡,我們可以汲取孔子的智慧,為現代社會、家庭的道德教化提供經典的借鑑。
孔子揭示了“孝道”是道德教化的根本問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歷史的經驗是“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但是,在現代的道德教化中,孝道曾經被猛烈地批判過、掃蕩過。雖然時過境遷,但那種文化的傷痛、道德的淪喪也不會被歷史遺忘,遺憾的是傳統的“孝道”確實是越來越淡出了。
今天,當我們重新醒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智慧時,也不妨再理智地審視《孝經》的經典,明智地傳揚傳統的孝道。其實“孝道”,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動脈與靜脈,又是密密麻麻的微血脈毛血管,廣為流佈,周遍滋潤著。現代社會提倡孝道,小則可以和諧一個家庭,中則由家庭而延伸至和諧一個小區,大則再衍變為整個社會的和諧,因此“孝道”在現代,乃至將來可能依然不失為“至德要道”。
孔子也讓今人看到他說教的風采:誨人不倦,溢於深情;層層說理,步步開導;傳承歷史,妙於修辭。現代人之所以討厭那些道德的說教,因為往往是乾巴巴的,缺乏道理的精警、言詞的要妙。孔子也在那裡說教,但就是不一樣。如果說教能夠學到並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現代人誰不願意來聆聽這樣的說教?如果我們將《孝經》一路讀下去,那麼也許會對上面所說的孔子智慧有更深更真切的體會。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譯文】
孔子說:“愛戴父母的人不敢對他人憎惡,敬重父母的人不敢對他人侮慢。愛戴與敬重竭盡於奉事父母,而把道德教育施加於百姓,樹立典型於四海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