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教學相習,而道德則得益於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強調國家的治理者要透過塑造善良的習慣而使公民為善,保持行為正直。這一方面,亞里斯多德和孔子驚人相同!更為重要的是,亞里斯多德還提出了他有名的“中庸之道”的學說,在這個學說中,亞里斯多德認為每一種德行都是任何一種行為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道,而每一個極端都是一種罪惡。比如勇敢是懦怯和魯莽之間的中道,磊落是放浪和猥瑣之間的中道,謙遜是羞怯與無恥之間的中道等等。亞里斯多德似乎致力於要建立起人們思想、道德、情操以及行為上的種種規範,以達到他所指的善與美的“實質”。在這一點上,亞里斯多德的思考開始涉及了人類最初的物理學和天體學,從而超越了孔子,至少,在這一點上亞里斯多德更靠近最早萌芽的人類科學觀(儘管他幾乎完全錯誤地理解了客觀事物)。

相比較起來,孔子更象是一個就事而論事的思想家,也是一個喜歡恪守規矩並希望人們都能共同遵守這一規矩的品行教育者。在他的評論中,所涉的大多都是個人學習、修養、鄰里和治國與邦交的話題,他在這些話題中始終都執著一個仁、義、禮、智、信的核心主張。在孔子的思想系統中,有著一個頗為理想的境界,即是將個人修身與持家和國家治理都用一個道德體系來統一規範,這樣一來,天下安定,方法又簡單,省時也省力。我估計當時孔子對自己創造出的這樣一個理想套路頗為興奮,於是才有了周遊列國而四處遊說的衝動行為。

孔子一生中,所教的學生達到三千餘眾,其中也有不少做了大官的。這種陣仗,和今天中國興起的EMBA工商學院頗有些相似的味道,許多大大小小的官員和企業家湊成一個班,彼此喚同學,扮學友,拉成一個關係圈,呼之為人脈。唯一的不同就是,孔夫子的學生們,倒是大多都恭恭敬敬問思求學,而今天的EMBA們則更多打算做生意,結果將工商學院都開成了官商交際館了。這樣來比較,可以看得出教育與人心世故的褪化。

不過孔子還是最終實現了一回做官的夢想。名聲既播,魯國國君便請他做了一回朝廷上的副相。論語中有一段專寫孔子為官見君的樣子,與他在平日裡侃侃而談的風格完全迥異: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宿宿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說的什麼意思呢?翻譯出來看看,會很有趣的!話是這麼說的:那孔子做了官,捧著國君賜予他的圭上朝非常恭敬,就象手上有一件重得捧不起來的寶物一樣。上捧作揖,下執如以手授物。臉色凝重而顯得戰戰兢兢,腳步很小就象沿著一條看不見的劃線在走一樣。獻禮的時候,他會滿臉盛情,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而私下以個人身份交往時,則是非常的輕鬆愉快。

大家看到了,而且自己現在就可以站起來自行描摹一番,把孔子曾經所做過的還原一把,也試試看自己行不行,做不做得到?這樣的結果是怎樣的呢?就是這樣一段行為方式的描述,由於中國曆代朝廷獨尊儒術的緣故,於是便成為了中國所有文化人和官員們的規範動作了。在現下四處可見的清宮劇裡,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類似的禮儀模式,那些滿朝的文官武將們,見了皇帝,個個都叫主子。

儒家思想:亞里斯多德式的東方教主(4)

所以,關於儒家以及儒家的思想,站在歷史觀和文化觀的雙重角度來看,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1、儒學源於官宦權勢所需的知識服務附從地位,由孔子及弟子逐步發展出相對獨立的一整套社會與個人的行為規範和思想體系(天然缺乏人本獨立精神);

2、儒家思想的自身學術成果是仁、義、道、德,其社會成果則與漫長中世紀封建權柄結合出朝政天下的思想統治物(外衣是文化,本質是權勢);

3、由儒學獨尊而引至的中國文化與教育,在數千年曆史中成為獨家官方指定戰略合作,是中國文化霸權與文化獨裁的典型範例

4、儒學思想成果除了傳統說教,不含任何科學理論成份,更限制想象力與創造力

以上結論,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議,因為與傳統的儒家大統思想和尊孔文化有一些不同。不過,換一個角度看孔子,總結儒家思想和傳統,也可以讓21世紀的中國人更加冷靜和思維開闊一些。

然而,想象力的缺乏,始終都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隱痛。這種想象力的不足,在孔子的教育裡就幾乎消失了,這一點,看看孔夫子教出來的學生顏回就可以知道一二。

哀公問:弟子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