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逶謨諶綣�頤前湊戰瀆扇プ觶�捅Vつ芙饌眩�蠢床換嵩偈芡純嗟氖�俊R蚨�瀆墒怯美幢;ぶ諫��彌諫�玫澆饌炎栽詰腦�潁�⒉皇且��稅笞〉奶蹺摹�

像戒律這種解脫自在的原則,應該是最適合想要自由的現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應該遵守人生戒律的原則,若不去遵守,最嚮往自由的心反而會被種?##〔�啤⑶質矗�歡ú換崦靼資裁詞親雜煽燉值謀糾醋濤丁?/p》許多對佛教存在種種迷信觀念的人,往往把戒律看得很恐怖,覺得一旦持戒會受到許多的制約,萬一不小心犯了戒,就會被打下十八層地獄。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是對佛教戒律最大的誤解。

簡單理解,戒律就是一個人的生活規範,或者是一個團體的共同守則、運作標準、規章程式。戒律相當於國家的法律,不同之處在於,持戒屬於自發性的行為,法律則是強制性的行為,若不遵守戒律,應當懺悔,若不遵守法律,就會受到制裁。

戒律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是消極的止惡,也就是不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做。不應該做的事有兩種,其一是社會風俗、習慣、法律所不許可的事不做;其二是有害於人的事,不論是物質、名譽,或精神的損失,縱然法律、風俗、習慣沒有規定,也不應該做。第二層是積極的行善,凡是於人有益的事,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責任,都應該盡力而為,特別是在團隊中合作,如果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行事,可能會得到片刻的所謂“瀟灑”,不過因此你也沒有必要再去妒忌他人的成功與發展,畢竟機會總是青睞於時刻精心準備並且一直在努力付出的人。

持戒,就是培養正確善良的觀念、行為和心態;與其相反的念頭,就必須去除。“莫以惡小而為之”,諸葛亮的名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持戒,表面上看好像是處處受限,實際上卻是在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免造更多惡業,受更多苦報。若是肆無忌憚地做想做的事,最後終需承擔一切後果,因為“因果”是世出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理,並不會因為你不相信它就不存在。

二、自由心靈的“特訓方案”

人畢竟要在群體中生活,一旦與群體發生互動時,相對地,就會衍生出責任和義務的關係。比如父母對子女要盡慈愛教養的責任,子女對父母要盡尊敬孝順的義務,夫妻之間更要共同承擔相濡以沫、相伴終生的責任,師生、同事都是如此。每一個人同時對許多相關聯的人,都必須去儘自己的本分。有可能是迫於生活的壓力,抑或是天性使然,我們多少都有點逃避責任的習氣,久而久之就迷失了自己的本分。所以,心中若有持戒的念頭在,並且將它作為人生中為人處事的規範與原則,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就不至於被有意或無意地遺忘掉。

認識戒律,便會發現諸佛如來的大慈大悲。透過持守佛陀的教誡,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一般人在心境轉換的當下,總以為是自己在作抉擇:看見溫暖的顏色,情緒轉向柔軟;聞到怡人的香味,嘴角不經意泛起微笑。而只要發現,環境中看不見柔美的色彩,情緒便無法緩和;生活中聽不到激昂的音樂,心情無法振奮;沒有好聽的鼓勵與讚揚,人生便失去鬥志──此時在赫然警覺中才發現:感官在刺激的溫床中,早已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好比溫水煮青蛙,水溫是在逐步升高的,而你受不了沸水的煎熬時,早已喪失掉跳躍出陷阱的能力。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模組三:做正確的事情為自己負責(3)

繁忙緊張的都市生活中,身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常有這樣的經驗:

“還是睡過頭!”房裡已擺了兩個鬧鐘,上班或開會還是遲到;

“怎麼又吃得太飽!”其實不怎麼餓,為了兩三樣喜歡的菜,只得整晚撐著肚子等它消化,直到腹部的贅肉變得慘不忍睹,再開始自虐式的減肥;

“總是聊得太久!”方便的手機或網路聊天室,讓人天南地北地聊著,直到離線才驚覺耽誤了不少正事,到了月底看見賬單更是悔不當初。

我們往往是知道“應該”做什麼卻沒做到,明白應當怎麼做卻不那樣做,甚至始終分不清“需要”與“想要”的差別。或許多數人覺得那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這層出不窮的小差池,所呈現的其實是紛擾煩躁的生活,以及不協調的身心。於是伴隨著當代文明的進步與物資的豐饒,憂鬱症與自殺人數比例也節節高升。

從佛法的角度來探討身心失調的原因,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的身體容易對外境產生反應,各種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