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3部分

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這裡所說的道家,就是指道教。正因為道教的形成和發展,與道家老子確有不解之緣,所以人們習慣上常常把道教也稱為道家。

先秦道家後來演變為黃老之學。這種黃老之學是以道家的清靜養生、無為治世為主,但汲取了陰陽、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內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稱為黃老術的新道家。後來,黃老養生之術演變為道教的修煉方術,奉黃老術的黃老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驅。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對道家思想曾作過這樣的評述:‘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是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cao,事少而功多。‘他所說的道家,就是指黃老道術的新道家。司馬談的這種觀點,被東晉道士葛洪所採用。

葛洪依據司馬談的這種觀點,從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場出發,闡述了他的道本儒末、道高於儒的思想,以為道家之教‘務在全大宗之樸,守真正之源‘,主張‘包儒墨之善,總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之長,來建樹其神仙道教的理論體系。⒃在修道方法上,他也主張‘內寶養生之道,外則和光於世,治身而身長修,治國而國太平。以六經訓俗士,以方術授知音,yu少留則且止而佐時,yu升騰則凌霄而輕舉‘。⒄這就是他的‘外儒內道‘和儒道雙修、內外兩得的兩重人格的本質表現,也是上層化計程車族貴族神仙道教的一個顯著特點。

其次,道教還汲取了儒家的綱常思想。這種綱常的核心是‘三綱五常‘,這是封建社會中最主要的道德規範。

這種綱常思想,是儒家導其源,道教纘其緒,作了繼承和發展。在道書中,雖然很少提到三綱五常的名稱,但宣揚這種道德思想頗力;在宣揚這些道德的時候,往往與它的長生成仙思想結合起來,而且以‘神‘的威力驅使人們去奉行,這對維護封建社會的倫常和秩序,更容易發揮其特殊的作用。《荀子?禮論》提出‘禮有三本‘之說,認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董仲舒則認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⒅把三綱五常說成是天經地義。《太平經》汲取了這些思想,提出‘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養天地所為,名為不孝之子也。‘並稱:

‘子不孝,弟子不順,臣不忠,罪皆不與於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惡之,以為大事,以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為最惡下行也。‘又謂:‘子不孝,則不能盡力養其親;弟子不順,則不能盡力修明其師道;臣不忠,則不能盡力共事其君,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惡之,死尚有餘責於地下,名為三行不順善之子也。‘⒆《太平經》不僅繼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揚天、地、君、父、師信仰的重要,而且還第一次將‘天地君父師‘合為一體,這在當時儒家的經典中尚未如此,而這正是後來社會上‘天地君親師‘信仰的由來,其影響尤其深遠。《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亦說:諸yu修道者,務必‘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它特別強調‘事師不可不敬,事親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義不可不行。‘《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中,更把儒家的許多封建道德規範都包括進去了,它說:‘與人君言,則惠於國;與人父言,則慈於子;與人師言,則愛於眾;與人兄言,則悌於行;與人臣言,則忠於君;與人子言,則孝於親;與人友言,則信於交;與人婦言,則貞於夫;與人夫言,則和於室;……與奴婢言,則慎於事。‘這樣,把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的道德規範都講到了,用‘忠‘、‘孝‘、‘慈‘、‘愛‘、‘惠‘、‘悌‘、‘和‘、‘貞‘、‘信‘、‘慎‘等道德規範來調整各種不同的人與人的關係,比儒家講得更集中,更全面。

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漢董仲舒為之一變。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宗天神學以及隨之而起的讖緯神學,均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為道教的重要淵源。如《河圖紀命符》說:

‘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yu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無yu,神靜性明,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