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更離譜一些,若不是去年韓國申請“端午”為世界遺產,我們至今還不會意識“吃粽子的端午”原來有這麼多文化內涵。說不定,再過幾十年就可以在中國消失。
感慨之餘,我想到了下面兩個故事,不妨說給大家聽聽:
1、前些年,山東曲阜孔廟恢復祭孔活動,可是由於“*”期間,有關孔子“六藝”的一切禮樂儀式全在“破四舊”中被消滅了,當時再也找不到一個能主持“六藝”盛典的司儀,不得已從韓國請了一個來。可笑可悲,也活該讓韓國成功申請“端午”這個世界遺產。
2、有一個高中老師在端午節前問學生“端午是紀念屈原,那麼屈原是什麼人?”很多學生一片茫然。有一些瞭解的學生卻如下啼笑皆非的回答:答案一屈原是個歌手,他唱過《離騷》的;答案二屈原是個廚師,他發明了好吃的粽子;答案三屈原是個醫生,大家都管叫他大夫。
無語吧!對傳統,我們應該做得更多,不是僅僅放三天小長假!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社會觀察>;>;和諧社會:娼妓,娼而不忌
賈建根/文
2007年10月21日
(一)心照不宣,娼而不禁
孔夫子曰:食色性也。國人關心的事不外乎於此,“貪食”——講究色、香、味、形俱佳,戀“色”——講究房中術,深諳其中之樂,如“九淺一深”法、“九法十修”術。中國人一見面問候語就是吃了沒有?告別語往往是下次我請客,閒來的談資無非就是男女之事。中國人有文化的人往往是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房中術。所以說,中國人重色是有歷史傳統的。翻開國史,多少*留名於青史,傳唱至今?如古代四大名妓——錢塘詩妓蘇小小、汴京名妓李師師、擊鼓抗金的梁紅玉、傾國名姬陳圓圓等,再如秦淮八豔——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等等。直到近代,還有賽金花、小鳳仙等名妓。難怪有人要說,歷史上記載的女性往往或是貞婦烈女或者是**。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開始取締娼妓行業,直到1951年完成了對*的改造,因此*行業在紅色歲月裡是非法的,必須取締的。改革開放後,*行業開始復甦,不過尚處於地下狀態。進入21世紀後,*行業發展迅猛,呈遍地開花之勢,祖國大地一片紅,已成為成熟的產業:制黃販黃是它的廣告部門,三陪服務是它的展銷部門,賓館、休閒中心是它的後勤部門,手機、QQ是它的通訊聯絡部門,計程車行業是它的交通聯絡部門,江湖醫生是它的售後服務部門,直接賣淫是它的“核心生產”部門。存在即合理——受到這種務實主義思想的影響,這個行業在政府心照不宣的默許下,發展勢頭強健。
上個月的重陽節,我回老家桐鄉濮院鎮。濮院鎮地處滬杭甬高速公路上的經濟強鎮,是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我走在街上,發現大街小巷除了羊毛衫門市部,就是大大小小的休閒中心,裡面是暖紅色的燈光,門視窗坐著露胳膊、露腿、露胸,裝作風情萬種的女郎。面對如此開放的家鄉,一陣汗顏。前天,我去杭州解百附近的真彩圖文店列印樣稿,路經光復路(從高銀街到清泰街段),發現近500米光復路,聚集了近10家休閒的洗頭房。光復路街面狹仄,兩邊的房子破落不堪,走在這裡彷彿走進80年代的杭州,可以稱為貧民窟了,而就是這條不起眼的光復路,每50米就有一家休閒的洗頭房。在杭州這個天堂般的城市裡,這些低檔的洗頭坊舉著“休閒”的牌子,擠進了普通社群,密度呈見縫插針之勢態;至於那些演繹酒吧、夜總會所謂的高檔的娛樂場所高舉著“品質生活”的幌子,湧現在繁華地段,規模呈航母化勢態。杭州這個“愛情之都”漸漸的嬗變為“*之都”;“東方魅力之都”嬗變為“東方妹力之都”。
那麼,是什麼社會原因使得這個行業發展如此迅猛?筆者認為這與社會心理有關:
首先是國民經濟的發展。“飽暖思*(佚)”,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開始享受“品質生活”。而品質生活、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人的性滿足、性和諧。相對富足了的人們更多的注重性生活,今夜無眠,便去尋歡作樂,追求生活質量,這是悅己的表現,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反正,任何事情包括*在內,都是有足夠的理由的。
其次是傳統觀念的誤拾。我們一度強調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可惜更多的是相中了文化中的糟粕。傳統觀念認為人的富貴程度是以佔有女人數量作為衡量的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