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般若師等,“率以三字為名,凡二十三人”到橫山賣馬,《桂海虞衡志》上記載了他們購物回去的情況,需要《文選五臣注》、《五經廣注》、《春秋後語》、《三史加註》、《都大本草廣注》、《五藏論》、《大般若十六會序》,以及《初學記》、《張孟押韻》、《切韻玉篇》、《集聖歷》、《百家書》各類;並需瓷器、琉璃壺和“紫檀、甘草、石決明、並泉石、密陀繒、香蛤、海蛤”等藥物。他們在給當地官府的文書中附有詩句說:“言音未會意相和,遠隔江山萬里多”,一文書上還說:“古文有曰:察實者不留聲,觀行者不識詞,知己之人,幸逢相接,言音未同,情慮相契”;這些賣馬人文化如此,可見當時大理文化的一斑。
1202年(宋寧宗嘉泰二年)大理使人入宋求大藏經,得1465部,置五華樓。
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蒙古出兵臨關,遠征大理,大理國王段祥興派大將高禾出戰,高禾在九河戰死,南宋派使節到大理憑弔。
元初郭松年《大理行紀》說:“宋興,北有大敵,不暇遠略,相與使傳往來,通於中國。故其宮、室、樓、觀、語言、書數,以至冠婚喪祭之禮,干戈戰陣之法,雖不能盡善盡美,其規模、服色、動作、云為,略本於漢。自今觀之,猶有故國之遺風焉。”這一概說,簡要而確切地說明了西南邊疆的大理與內地的密切關係。
這種全方位的交往,縮小了兩地的文化差異,為元代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