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7部分

,注意到周圍同僚投來的詫異目光,楚質不得其解。看向范仲淹,難道自己說錯了什麼。

沉默片刻,范仲淹輕聲道:“楚知縣。你剛才說是免息

哦。楚質慌忙說道:“自然。也不能平白借出,到時可收回幾厘利息。”幾厘,又是一陣沉寂,楚質受不了這氣氛,識趣閉嘴,坐了回去。畢竟怎麼看,他都覺得。其他人看自己的目光,就像是在看個白痴。

范仲淹忽而笑了起來:“很好,就按楚知縣之言,本官就以此上奏

雷厲風行,說完范仲淹當場宣佈會議結束,沒等各個知縣告退散去。自己卻先行離開,也不知是回去研究此策的可行性,還是真的給朝廷寫摺子去了。

其他知縣莫名望了眼楚質,似乎還在搖頭嘆氣。也隨之退去,獨留楚質依然不解尋思。想不出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難道我真的錯了。”楚質喃喃自語。

“你沒錯,要不是得你提醒,恐怕大家也想不到尚有此法可行。

”張元善走了過來,輕聲說道:“此計若是能行,杭州百姓必對你感激涕零

“那他們為何如此?”楚質指的是同僚的怪異態度。

張元善輕輕一笑:“因為你又要得罪人了

“什麼?。楚質眨眼,莫明其妙。

“好好想想刻懂了。相信以楚知縣的聰明才智,肯定會明白過來的。”張元善說道。轉身就走。心裡忍不住湧起一絲嫉意。這小子,腦子反應怎麼總是快人一線,要是自己先提出來該有多好啊。

“所以說,最討厭的就是那些故弄玄虛的人了,明明知道,卻不痛快說出來,還要讓人費心思量嘟喃幾句。楚質託著下巴仔細思索。良久,突然一拍大腿,悲聲道:“靠。居然是青苗法,悲劇了。”

溫馨提示。前面還有一章。請勿忽略訂閱,呵呵

( )

第三百七十一章夭折

;佔法,說穿了,就是現在的農民銀行,做法丹非是聯圳撈款給百姓。到收穫時本利收回,可解決百姓春耕時資金不足。

最初應該是起源於唐朝中後期,當時各路藩鎮分割地方,朝廷除了軍隊數量不足外,更悲慘的是沒錢,也不知道是誰出的主意,決定實行青苗法,其主要目的就是為皇帝創收,同時稅青苗錢以給百官俸,根據當時情形,別談什麼救民不救民的,皇帝都快餓死了,哪裡還有心情還談什麼百姓民生。不過真正讓青苗法聞名於世的,卻是由於王安石變法,楚質摸著腦袋懊悔之極。這時候的王安石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為官呢,仁宗沒掛,離英宗即位還差十幾年,更加不用說推行變法的神宗,還是個**歲的小毛孩子,自己怎麼就犯渾了率先提出青苗法。

楚質歷史沒研究透徹,不知道宋朝時候,而且還是仁宗時期,已經有人在用這辦法了,轉運使李參就在陝西發放過青苗錢,不過他的做法時,令富戶借錢給貧寒百姓,以田中青苗作保,收成之時再還錢給富戶。頓時安然度過災年。

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效果顯著,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富戶是自願借錢呢,還是被李參強行逼迫的,而且百姓還債時到底給了多少利息。

楚質不是考古學家,也沒有興趣做這方面的研究,現在他終於知道張元善說的得罪人是怎麼回事。想想王安石實施青苗法時,明明是良法,卻為何遭到諸多人反對,不用想也明白其中的原因。

拋開吏治**,執行力度不強,為反劉而反對等原因,之所以有人反對青苗法。無非是這法令觸動了他們的利益,百姓無錢耕種,最高興的是哪些人,當然是地主豪仲之類的,因為這個時候,正是他們獲利的時刻。

沒錢是吧,好啊,我可以借給你,利錢自然是要的,不多,三分五分而已,這裡的三五分可不是現代的貨幣,一分兩角三元之類的,而是百分數,一分就是百分之十,三分五分的利息是多少就想而知了。

王安石給出的利息是二分,遠遠低於地主豪伸們,百姓自然懂得選擇,況且,一但百姓得到朝廷補助,有錢耕種,養家活口不成問題,就不會為了生存而賣地賣身,又直接損害地主們的潛在利益,本還想趁機圈幾塊地增加家產,買幾個家奴使喚,美夢成空,都怪那個什麼青苗法。怎能不反對。

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併,地主豪伸佔田無限,王安石實施青苗法。本意就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朝廷以較低利息貸款或借穀物給百姓,收成之後償還,使得百姓免受地主豪伸的高利盤錄,社會秩序得以穩定下來,是個不折不扣的惠民政策,簡直好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