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位許孚遠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隆慶初,首輔高拱薦其為考功主事,出為廣東僉事。這個時候倭寇騷擾廣東,這位許孚遠統軍以水陸夾攻,大敗倭寇。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逐“拱黨”,謫為兩淮鹽運司判官。後歷兵部郎中,出知建昌(今江西水修西北)府。再後來出任福建巡撫。
看來,繆希雍曾經跟隨許孚遠在軍隊裡鍛鍊過,做過參謀一類的職務。
一般從部隊退下來的人我們都能夠看出來,透著那麼的一股英氣逼人的勁兒,我們要是再看看繆希雍後來的豪俠作風,估計大家心裡就明白了,這都是在部隊鍛煉出來的。
那麼,繆希雍跟著這位許孚遠先生能學到什麼呢?
原來,許孚遠一生精研學問,其中最重要的:他是那位流芳百世的王陽明先生的正傳。
這回您該明白為什麼許孚遠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能夠統兵大敗倭寇了吧,原來人家學的是“知行合一”的心學啊,是王陽明先生的正傳啊!
3;繆希雍(7)
看來,我們的繆希雍真有眼光,連打工都要在學問家的手底下,一邊賺生活費,一邊跟著人家學習哲學。
說到哲學,大家可別小瞧了,它講的可是萬物的規律,是方法學中的方法學,多少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同時都是哲學高手,我們接待外賓時會被告訴外事禮儀,其中有一項就是,如果這個科學家同時是哲學高手,比如他是醫學博士同時也是哲學博士,在介紹時一定要先說:哲學博士,然後再說醫學博士,否則就是失禮。曾經出現過把順序介紹錯的,老外上來一定會特別糾正:我是哲學博士,然後才是醫學博士。
西方人對方法學的重視若此。
透過對心學的學習,繆希雍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在日後的著作中,曾經多次提到醫生的精神境界問題,可見他對醫生的內心修養是十分重視的。
比如他曾經寫到:“凡作醫師,宜先虛懷”,“苟執我見,便與物對”,“一靈空竅,動為所塞,雖日親至人,終不獲益”,意思是說作醫生的,一定要謙虛,否則固執己見,那麼你就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那麼即使你天天和聖人再一起,你也會一點兒東西都學不到的啊。
上面這段話出自繆希雍著名的“祝醫五則”的第四則,是他對一個好的醫生的要求,探討了如何修心的問題。
有網友提問,學習中醫和學習古文有關係嗎?作為一個學中醫的,知道怎麼用草藥不就得了,還需要搞什麼學問弄懂古文嗎?
恰巧,就在繆希雍對醫生提出的五則要求的第二則,就是他對讀書識字的要求。
他說:“凡為醫師,當先讀書。凡欲讀書,當先識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識字義,寧解文理?文理不通,動成窒礙”,“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顧不難哉?”他要求醫生要“讀書窮理,本之身心,驗之事物,戰戰兢兢,求中於道”。就是說,如果文字功夫不好,讀書可能會影響領會的,這樣也就會影響到救人。繆希雍對此重視之極,竟然放在了第二則的位置。
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嗎?順手給您舉個例子吧。
明朝有個名醫叫戴元禮,有一天,他路過一個醫生的診所,正好看見一個患者拿著包好的藥走出來,就在這時,突然看見那位醫生從診所裡追出,向那個患者囑咐:“煎藥的時候一定要把一塊錫放進藥裡啊,別忘了,放塊錫!”
這位戴元禮就很納悶,這是個什麼用法兒呢?要加入錫熬藥?
戴元禮也真謙虛,就進去直接向這位醫生請教:“您為什麼要放錫呢?”
那位醫生很不謙虛,不屑地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張仲景的小建中湯熬藥時要放入錫嗎?”(小建中湯要求放入的是高粱飴糖的“飴”,也寫作“餳”)
戴元禮這才明白,原來這位醫生讀書不好,把“餳”字給當成了“錫”字了。
由於自己對古文的不熟悉,導致不知道有多少患者是和著錫熬藥的。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從軍隊出來後,繆希雍已經是一個豪氣沖天,身體健壯的年輕人了,此時,他把目光投向了民間。
民間的高人只要是他聽說了,那就一定要去拜訪學習。
當時在無錫有一位名醫,叫馬銘鞠,這位馬銘鞠治病據說很有一套。
繆希雍聽說後,立刻前去拜訪,在一般情況下,像馬銘鞠這種醫生的技藝是不大會輕易外傳的,但是,繆希雍有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