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相同的量,這個量與產品的數量相等,因而,不論最後的均衡贏利是正的還是負的,這種變化趨勢都不會改變。因此,在多產品囚徒困境博弈中,成功的懲罰必須以更微妙的方式,這取決於產品之間的差異。

解決困境的初步思想(9)

第三個需要考慮的相關因素是經濟規模隨著時間的預期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兩個方面——穩定的增長或衰退,以及波動。如果預期經濟會增長,那麼,現在想要背叛的公司就會認識到,由於合作關係破裂,它很可能在將來損失得更多,於是對欺騙更加猶豫。反之,如果經濟正走下坡路,那麼,企業知道將來沒什麼可拿來冒風險的,就會更傾向於欺騙。至於在經濟波動期,公司更傾向於在暫時的繁榮到來時欺騙;欺騙能為它們帶來更多的即時利潤,但是根據平均的定義,在將來經濟容量只達到平均水平時,由合作瓦解造成的利潤下滑會打它們個措手不及。因此,我們預計在需求旺盛時期會爆發價格戰。但情況並不總是如此。如果某時期的低需求是由普遍的經濟蕭條造成的,那麼,顧客的實際收入就會降低,結果他們可能成為更精明的購物者,他們對某家公司或其他公司的忠誠度可能會降低,而且可能對價格差異反應更加靈敏。這種情況下,降價的公司就可以指望從其對手那裡吸引來更多的顧客,從而從背叛中獲得更大的即時利益。

最後,參與者群體的構成十分重要。如果結構穩定而且預期會這樣保持下去,就有助於維繫合作。合作協議中無關的或沒有參與史的參與者更可能違約。如果當前的這群參與者預計將來有新成員加入,從而動搖這種心照不宣的合作關係,這就會增加他們自己欺騙的動機,謀取一些額外的利益。

康德定然律令解

有時候人們認為,在囚徒困境中一些人之所以選擇合作,是因為他們不僅在為自己做決定,而且也在為其他參與者做決定。實際上這種說法錯誤的,但某些人的行動好像確實是這樣。

某些人真正希望的是對方也合作,並且推測對方也和他一樣正經歷著同樣的邏輯決策過程。所以,對方一定得出與他相同的邏輯結論。因此,如果這個參與者選擇合作,他推測對方也將合作,而如果他選擇背叛,他推測這會導致對方也背叛。這與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定然律令非常相似:“只採取那些你有望看到它成為普遍法則的行動。”

當然,事實遠遠不是如此。在此類博弈中,一個參與者採取的行動對另一個參與者沒有任何影響。但人們仍然認為他們的行動或多或少會影響其他人的選擇,即使他們的行動是隱藏的。

由艾利達爾·夏弗(Eldar Shafir)和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 Tversky)對普林斯頓大學生進行的實驗,揭示了這種思維的力量。在他們的實驗中,他們把16名學生置於囚徒困境博弈中。但是與普通的困境博弈不同,在某些處理方法上,他們會告訴其中一方另一方做了什麼。當學生們得知對方選擇背叛他們時,只有3%的學生選擇了合作作為回應。而當他們得知對方選擇合作時,這會使選擇合作的水平增加到16%。結果仍然是大多數學生更願意採取自私的行動。但是,很多人願意報答對方表現出來的合作行為,即使這會讓他們自己付出代價。

當學生們對對方的選擇一無所知時,你認為會發生什麼?合作的比率會在 3%~16%之間嗎?不是;而是增加至37%。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毫無道理。既然你在得知對方背叛的情況下選擇不合作,在得知對方合作的時候也選擇不合作,那麼,你為什麼會在根本不知道對方的選擇時選擇合作呢?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解決困境的初步思想(10)

夏弗和特維斯基把這種現象稱為“準神奇式”思考。它是說,透過採取某種行動,你能夠影響對方的行動。一旦人們被告知對方的選擇,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改變對方已經做出的決定。但是,如果對方的選擇仍然懸而未決,或者是保密的,那麼他們就會假設自己的行動也許會對對方產生一些影響,或者對方也正採取與自己相同的推理鏈,並得出相同的結果。既然合作…合作優於背叛…背叛,這個人當然選擇合作了。

我們想要說明,這種邏輯是完全不合邏輯的。你做了什麼,以及你是如何推理做出決定的,對於對方的思維和行動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他們必須在沒有讀懂你的想法或者看清你的行動的前提下,自己做出決定。然而,這種說法依然成立:如果社會中的人都進行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