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還在觀望的人就出現了分化,他們中的一批人忍不住了,也開始進入股市,於是股市加速上漲。第一批人在牛市初期買入的人,因為第二批人的買入,掙了大錢,而第二批跟進的人,也因為後續還有人不斷進場,也慢慢掙了點小錢。看到前面的人都掙錢了,剩下的人坐不住了,一窩蜂似地全進去了,而此時,後面已無人再繼續跟進了,股價無法維持高位,轟然落下,於是熊市開始了,最後進入的那批人無錢可掙,而且還被套住了。
股票人口學告訴我們:在股市中掙錢,這是一門生意,既然是生意,所有人都掙到大錢是不可能的,要想掙到大錢,就必須做與大多數人都不同的少數派。要做5%的掙大錢的少數,而不應該做95%的掙小錢或不掙錢的多數。
2�逆向思考的藝術
對於《我愛我家》這部電視劇很多人可能還記憶猶新,說實話,這部片子很多時候並不是十分好笑,但我們卻會覺得那些場景非常有意思。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片子中不斷出現的配音笑聲。當配音笑聲出現的時候,即使我們覺得那個片段並不好笑,也會在配音笑聲的感染下,發出幾聲有時候連自己都莫名其妙的笑聲。
股票人口學(2)
配音笑聲的魅力說明了一個普遍的心理學原理:社會認同。這個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當我們要採取某種行動的時候,我們會看別人是怎麼做的。透過社會認同,我們獲得了安全感和做某些事情的理由。因為,大多數人正在做的事情往往也是正確的。
社會認同原理同樣適用於股市,股市是一個由人參與交易的市場,裡面的每個人相互影響,共同組成了龐大的股民群體。這個群體形成後,他們很少會獨立地思考和懷疑,往往偏向於自發追隨大眾的觀點。當大部分人都看好的時候,每個股民也會漸漸趨向於看好;當大部分人都看淡的時候,每個股民也會漸漸趨向於看淡,這就是群體的力量。
前面已經談到:任何投資都是一樣,掙錢的永遠是少數。舉個例子,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有100人的村子裡,只有1個人賣麵包,那麼他可以賣給剩下的99個人,可以掙到錢。但是,如果100個人都去賣麵包,沒一個人會掙到錢,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有了麵包,誰還來買他們的麵包呢?股票市場也是一樣,從來都是少數人賺多數人的錢。當只有一小部分人堅信股票已跌到谷底,而開始買入的時候,那麼他可以透過把股票賣給後續的跟進者來掙到錢。如果所有人都認為買股票能掙到錢,而開始買入的時候,卻沒人能掙到錢了,因為能夠進入這個市場的所有都已進來了,還有誰來買他們的股票呢?
當所有人想得都一樣時,可能每個人都錯了。
要想做掙大錢的少數,就必須學會與大眾想得不同,就必須要學會進行逆向思維。
需要注意的是:學會與大眾不同,並不是說大眾一定是錯的,也不是說只是大部分人看好,我們就要看淡,或大部分人看淡,我們卻偏偏要看好。
因為,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是正確的。群眾通常都在主要趨勢上看得對。大部分人看好,市勢會因這些看好情緒變成實質購買力而上升。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正確的這個現象有可能會維持很久,貫穿整個牛市和熊市的大部分時間,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跟進,這就是應該順勢而為的時候。
什麼時候大多數人的看法才是錯誤的呢?那就是所有人看好情緒趨於一致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市場的轉折時期。這個時候,市場的行情會發生質的變化,會從牛市轉入熊市,或者從熊市轉入牛市。所有人的看法都驚人一致的時候,這往往就是一個大行情的末尾。所有人經常是在這個時候,才終於看清了市場的走向,但是可惜的是,行情卻快要反轉了。
大眾只在最關鍵的轉折時期是錯誤的,當所有人都盲目樂觀的時候,事情往往就走向了反面。關鍵轉勢時候的判斷失誤,會使大多數人在轉勢初期,賠掉牛市掙到的大部分的錢,再猶豫一下,所有牛市掙的錢可能都要賠光,如果還猶豫,可能就要開始被深度套牢了。要想不發生利潤損失乃至賠錢的情況,或不發生行情啟動追悔莫及的情況,就要學會在這個時候變得與眾不同。在大眾觀點驚人地趨於一致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想一想,這個人人都陷入瘋狂的時候,或者這個人人都深陷絕望的時候,是不是每個人都錯了。
大眾並不總是錯誤的。大眾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只在關鍵的轉折時候才是錯誤的。
既要學會在大多數人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