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入朝參戰之初,中央軍委曾估計敵人佔領平壤、元山線後繼續向北推進時,尚需一定時間,並根據志願軍初次出國作戰,情況不明、人地兩生、裝備落後等情況,決定志願軍入朝後採取以積極防禦、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以反擊、襲擊、伏擊來殲滅與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作戰指導方針,即先在北朝鮮的龜城、泰川、球場、德川、寧遠、五老裡一線,利用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組織防禦,制止敵人進攻,穩定戰局,以爭取時間,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為爾後作戰創造條件。在入朝之前,根據朝鮮敵我情況的地理環境,確定第一個時期採用上述作戰方針和作戰形式,無疑是穩妥的。但是,在志願軍10月19日入朝後,敵人前進甚速。10月20日,西線南朝鮮第2軍團已進到順川、成川和破邑之線,距離軍隊預定防禦地區只有70~100公里;東線南朝鮮軍首都師已進佔預定防禦地區五老裡、洪原等地。而志願軍已過江的5個師剛剛到鴨綠江南岸,距離預定防禦地區還有120~270公里,已不可能先敵到達預定地區。此時,敵軍尚未發現志願軍入朝,正大膽冒進,兵力分散,而且中路南朝鮮軍3個師態勢突出,其東西線之間敞開一個80餘公里的大缺口,利於志願軍利用突然性,從運動中各個殲滅。根據戰場情況的新變化,毛澤東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於10月21日電示志願軍改變原定先組織防禦的計劃,決定利用戰略上突然性採取在運動中各個殲敵的作戰方針,迅速實施戰略反攻。彭德懷遵照其電令,迅即於21日21時改變部署,決定以一部分兵力阻擊東線之敵,而集中主力於西線,誘敵深入,從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先打南朝鮮軍,後打美、英軍。志願軍在開進中及時變更部署,捕捉戰機,先機制敵。10月25日,志願軍一部在溫井與敵遭遇,初戰獲勝,揭開了入朝作戰的序幕。交戰後志願軍採取了分途殲敵、逐步擴大戰果的戰法,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經過連續13個晝夜的艱苦作戰,首戰告捷,殲滅敵萬餘人,使軍隊在朝鮮站穩了腳跟,把瘋狂進犯的敵人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後,彭德懷及時總結了初戰勝利的經驗,提出了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敵後游擊戰相結合的戰略方針。志願軍照此方針,於11月下旬至1951年6月初,又連續實施了4次戰役,連戰連捷,將戰線推進並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為奪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1951年6月上旬,經過5次戰役,殲滅敵軍23萬餘人,給敵以沉重打擊,剝奪了敵人的戰爭主動權,迫使敵人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接受停戰談判。這時,從軍事上看,中朝在兵力數量上雖佔優勢,總兵力共達112萬人,敵我兵力對比1∶,但在技術裝備上仍處於異常懸殊的劣勢,敵人有輕迫擊炮以上火炮3560餘門,坦克1130餘輛、飛機1670餘架,艦艇270餘艘。志願軍僅有少量的坦克和飛機,火炮的數量、質量亦遠不如敵人。制空權、制海權完全握在敵人手裡。敵我裝備懸殊,暫時還不可能圍殲敵軍重兵集團,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全部消滅或將敵人趕下大海去;而且朝鮮地形狹長,迴旋餘地不大,打運動戰受到一定限制;特別是第五次戰役後,敵退守三八線,利用朝鮮地勢狹窄的條件,收縮戰線、調整部署,兵力、火力更趨集中。在這種情況下,如按前一時期的方針打下去,顯然是不利的。根據戰場出現的新的情況,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及時提出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略指導方針,和採取“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作戰指導思想。由過去的運動戰轉為實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陣地戰。這一戰略轉變,在戰爭指導上正確地解決了是持久還是速決的這個重大問題。在這個戰略方針指導下,就能利用朝鮮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工事,更有效地發揮作戰特長,打小殲滅戰,成排、成連、成營地殲滅敵人。陣地戰時期,志願軍依託堅固的坑道攻勢,既可以同具有現代化裝備的敵人屹然對峙,不斷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敵人的瘋狂進攻,又可以積極反擊敵人,大大減少傷亡(每天傷亡減少4%),把戰線步步向前推進。連侵朝美軍總司令克拉克和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也不得不承認:“敵人的防禦工事實在太鞏固了。原子彈在朝鮮作戰術性的使用,大概也不會發生效力。”陣地戰,使志願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達到了最後戰勝敵人的目的。
2、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鬥爭融為一體。戰爭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武裝力量的對抗,它包含了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以至文化的各個方面的鬥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