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四、精兵之路秘訣(2)

為了減輕國家對軍費的負擔,世界上許多國家平時都只保持一支規模較小、質量較高的軍隊。但是,為了戰時的需要,也都保持一支精幹的、應變能力較強的基幹軍隊,並建立完善的後備力量動員體制,以適應區域性戰爭、突發事件和戰時擴編的需要。平時與戰時,國家面臨的安全環境、軍隊所擔負的任務不同,軍隊規模的差別也必然很大。實踐表明,平時軍隊的規模同戰時的需要總是有一定的差距,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隨著未來高技術戰爭突然性的增大,這個特點愈加突出。從世界一些國家武裝力量建設的情況看,精幹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並強化快速動員機制,是解決平時少養兵、戰時多出兵的基本辦法。只能在保持一支精幹常備軍的同時,以寓兵於民的辦法,保持相當數量的有一定軍事素質的後備兵員,以解決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的問題。軍隊建設的規模應堅持平戰結合的原則。

第四,科學判斷戰略形勢,及時做出精兵之策。對戰爭形勢估計過於嚴重,將導致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中心錯位,影響國家經濟建設;對形勢估計不足,一旦發生突然事變,必將危及國家安全。5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依據戰後帝國主義國家實力的消長和現實政策的變化,對國際形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得出了正確認識和判斷。多次明確指出,戰爭威脅依然存在,但世界大戰有可能避免,必須抓住國際形勢趨向緩和的有利時機,集中力量加速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同時從最壞的估計出發,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最根本的準備,是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氣焰仍很囂張,有人又擔心不久將發生新的戰爭。毛澤東經過冷靜分析,認為:“新的侵華戰爭和新的世界大戰,估計短時期內打不起來,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長一點的和平時期。”這一正確的認識和判斷,為人民解放軍進一步精簡整編提供了重要依據。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在指出戰爭威脅仍然存在的同時,又指出了實現世界持久和平的可能性。1957年1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做出了《關於裁減軍隊數量加強質量的決定》。彭德懷在會議上指出:“如果我們不充分利用國際局勢趨向緩和的時機,緊縮軍政費用的開支,加速經濟建設以打下現代化國防建設的基礎,我們就可能犯喪失時機的錯誤。”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堅決地連續四次大量縮減軍隊員額,由600多萬人減到300多萬人,是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形勢的正確認識和判斷分不開的。

後來,由於主客觀原因,中國共產黨中央對世界戰爭形勢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在較長一段時間裡認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認為已經迫在眉睫,軍隊員額又達到600多萬人,這不僅影響國家的經濟建設,同時也影響國防和軍隊的根本建設。

80年代鄧小平透過對國際社會主要矛盾的透徹分析,依據戰爭運動規律和相關因素對戰爭的制約作用,對世界戰爭形勢進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世界大戰是可能的新判斷。早在70年代中期,鄧小平就做出了大仗在近期內打不起來的正確判斷,1975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壓縮解放軍的定額,準備精簡全軍總人數的。1985年,他做出了人民解放軍的建軍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即由過去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軌道上來,抓緊進行軍隊的根本建設,提出了裁軍100萬和軍隊服從整個國家建設大局的兩項重大決策。這樣人民解放軍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在鄧小平的領導下由600多萬人減到300萬人,軍隊人員裁減了一半多。

90年代,世界戰略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冷戰結束,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加強軍隊質量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他宣佈:我國在三年內裁減軍隊員額50萬。這是半個世紀中軍隊員額最少的時期之一。

縱觀幾十年人民解放軍走過的這條精兵之路的經驗教訓,可以得出一個啟示,就是對世界戰略形勢的科學判斷,精心捕捉與把握好戰略機遇,及時做出精兵之決策,是提高軍隊的質量建設的關鍵因素。

第五,精簡整編的目的是增強現代作戰能力。鄧小平下決心精簡整編軍隊有一個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