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會凍得僵硬嗎?會因憤怒而顫抖嗎?他
的信裡寫的是些甚麼句子?淚水一定滴上了信箋罷?
皇帝的信使快馬馳出山海關外,將這封信交在祖大壽的
手裡。祖大壽讀信之後,伏地大哭。訊息傳了開去:“督師有
信來!”
遼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數萬名間關百戰、滿
身累累槍傷箭疤的關東大漢,伏在地下向著北京號啕痛哭,因
為他們的督師快要被皇帝殺死了。戰馬悲嘶,朔風呼嘯,綿
延數里的雪地裡盡是伏著憤怒傷心的豪士,白雪不斷的落在
他們的鐵盔上、鐵甲上……
①見餘大成《剖肝錄》。
②《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
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
忿思難,見得思義。’”
崇禎死後,因為沒有確定的接班人,也就沒有
確定的諡法,有毅宗、莊烈帝、懷帝、愍帝、思宗
等諡。思宗的“思”字,不是美諡,《逸周書》的諡
法解中說:“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即“眚”,災害
的意思)兆民曰思,追悔前過曰思,外內思索曰思。”
漢朝的王逸作過一篇楚辭,叫作《九思》,是哀悼屈
原的,共有九章:逢尤、怨上、疾世、憫上、遭厄、
悼亂、傷時、哀歲、守志。所說的悼亂傷時,疾世
哀歲,逢尤遭厄,和袁崇煥的心境和遭遇倒也差不
多。但崇禎寫這《九思》二字時,所想到的當然不
會是王逸的《九思》。
③崇禎遺詔:“朕自登極十七年,上邀天罪,致虜陷地
三次,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也。任爾分裂朕
屍,可將文武盡皆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一
人。”這道遺詔,和相傳留在他身上的遺書文字稍有
不同。
④“君非甚闇,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
忠絕少。”
⑤梁啟超在《袁崇煥傳》的題目上,加了“明季第一
重要人物”的形容詞,傳中說:廣東崎嶇嶺表,數
千年來與中原的關係很淺薄,歷史上影響到全中國
的人物極少,只有唐朝六祖慧能光大了禪宗,明朝
陳白沙在哲學上倡明唯心論,成為王陽明的先驅,而
“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
族之隆替者”,只有袁崇煥一人。(其實,他即使不
提到孫中山先生,也應當提洪秀全。)又說:“故袁
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於中國。”康有為
在《袁督師遺集序》中說:“若吾粵袁督師之喪於讒
間也,天下震動,鬼神號泣,明社遂屋,餘禍烈烈,
波盪至今。嗚呼,天下才臣名將多矣,讒死亦至夥,
而惻惻於人心,震惕於敵國,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
一姓之存亡,實以一身之生命關中國之全域性,則豈
惟杜郵、鍾室、涼風、金牌之悽感也。……假若間
不行而能盡其才,明或不亡。”他認為白起、韓信、
斛律光、岳飛四人被讒而死,雖令人感嘆,但於國
家存亡無關,不及袁崇煥事件影響深遠。
李濟深《重修明督師袁崇煥詞墓碑》:“論明清
間事者,僉以為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葉
恭綽謁袁崇煥墓詩:“史筆只今重論定,好申正氣息
群紛。”注云:“近日史學家鉤稽事實,證明袁如不
死,滿洲不能坐大,即未必克入主中原,故袁死所
關之重,有同岳飛於宋。文天祥輩尚非其比也。”
⑥戲劇結構上高潮過後的餘波(anticlimax),通常譯
作“反高潮”,似不甚貼切。
⑦《清史列傳》卷三:“嶽託(滿清大將,代善之子,皇
太極的侄兒)曰:遼東以久不降,故誅之。殺永平
人,乃貝勒阿敏所為……六年正月,(嶽託)奏言:
前克遼東、廣寧,漢人拒命者誅之,復屠永平、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