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有些本來只可改為10集,結果大量注水,拉得很長,他們追求的是廣告。”
舒乙原本學的是理工科,43歲才開始寫作,發表了不少散文集。在這些散文集裡沒有過多的華麗之辭,但平凡的語句中卻傾注了深厚的情感。他的散文以真實的素材為基礎,傳達了他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複雜的經歷,細膩的感情,生活中的真實,在他眼裡,處處皆精彩。
“散文一定要記錄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不是特別讓人感動的事情或是流水帳式的東西,寧願不寫。散文一定要有感而發,某種程度上,散文家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思想家、抒情家。”他強調,散文還要運用技巧加工,而不是一些未經加工的語言碎片。他的風格是,用最普通的話語,加工而不著痕跡,讀起來自然,琅琅上口,但不追求文字的華麗,“瞧之無花朵,點點現花香”,以生動活潑見長。
解密撲朔迷離的中國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作家一直是媒體熱衷炒作的話題,“誰誰被某某推薦為候選人了”,“誰誰有可能今年問鼎了”,“誰誰早就該獲獎了”,“不要把諾獎當回事”,“那只是幾個不懂中文的瑞典老頭子私下攢出來的”,“諾獎有強烈的政治傾向”等等,總是不絕於報端。有許多中國作家不管出於何種心理,骨子裡都有一種濃重的諾獎情結。採訪中,記者就一時社會上曾傳聞“老舍曾被授予過諾貝爾文學獎”一事求證舒乙。
“我其實不是很願意說這件事,因為沒有過硬的檔案材料來證明。”舒乙說,中國作為文學大國,始終沒有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見以外,還因為中國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著技術上的難題。而老舍當時在中國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譯介最多的,連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程式也很複雜,先是由國際著名學者進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幾百人,然後層層篩選,最後剩下5位候選人,再由評選委員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後5名還有他;秘密投票結果,第一名就是老舍。“但是在1968年,中國已經進入了‘文革’高峰。各國謠傳老舍已經去世,瑞典就派駐華大使去尋訪老舍下落,又發動其他國家進行聯合調查,中國官方當時對此沒有答覆,瑞典方面斷定老舍已經去世。由於諾貝爾獎一般不頒給已故之人,所以評選委員會決定在剩下的4個人中重新進行評選,條件之一,最好是給一個東方人。結果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舒乙:眾人稱甲的“愛國者導彈”(10)
舒乙清晰地記得,前日本老舍研究會會長藤井榮三郎,曾於1981年4月受該會的委派,專程到北京,向自己與母親胡絜青通報: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獎從瑞典載譽回到日本以後,受到盛大的歡迎。據參加慶典活動的瑞典駐日本大使披露,當年的諾獎原是要授予中國的文豪老舍,後考慮到中國處於“文革”,對中國的印象很差,加之又經查此人已經去世,而諾獎只授予在世的人,於是授給了日本國際筆會的一位叫川端康成的作家。舒乙說:“我知道這些情況,但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的檔案沒有解密,所以不能證實。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跟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委員會委員之一馬悅然交流過,他是唯一懂中文的評選委員。可是他對此斷然不承認,表示不可能,後來我才知道他是###的,在政治上有偏見,他的太太是臺灣人,他評選是不會評主旋律作品的,與他們的立場有關。”
同時,舒乙還向記者講述了一些並非題外的細節:梁實秋去世後不久,他的###韓菁青到北京探望冰心,當時舒乙在場。梁夫人當時說,梁實秋生前交代,等自己百年之後,讓她到北京,只轉告冰心和老舍的家人一句話,即在梁的眼裡,中國的現代作家中只有一個人有資格獲得諾獎,那個人就是老舍。“作家朱光潛先生,他也曾說過中國能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只可能有兩個人,一個是老舍先生,一個是沈從文先生。”
1980年,挪威漢學家伊利莎白?艾笛因研究蕭乾的小說《夢之谷》,開始與蕭乾通訊。次年秋,伊利莎白?艾笛訪華,拜訪蕭乾。談話時,伊利莎白?艾笛向蕭乾及其夫人文潔若透露:當年,本來已決定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中國作家老舍,然而查明老舍確實已去世,而按照規定,諾貝爾文學獎是隻頒給仍在世的人的,所以就給了另外一個人。文潔若“情不自禁”地很快將此事告訴了當時與她同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的舒濟,還“給她寫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