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董厥、譙周等朝中大臣聯名上奏,要求罷免姜維。
必須要有人為漢中、陰平、武都的失守而負責!而姜維身為大將軍,一直身在北境,漢中諸郡的失守,姜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黃皓也再次向劉禪進言,提議由右將軍閻宇接替姜維大將軍的職位,主持劍閣的防守。
劉禪確實也很頭大,別看平時劉禪縱情聲色,看似昏庸無能,但在大事上,他也不糊塗。誠然姜維身為大將軍,對漢中的失守負有主要責任,可劉禪更清楚,如果論能力,朝中諸將,沒有一個能比得過姜維的。劉禪沒有打過仗,並不代表他沒讀過兵書,兵法常雲,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在這漢中失守西川危急之刻,撤換掉姜維純粹是無腦之舉。
所以雖然朝中的大臣聯名彈劾姜維,但劉禪卻沒有理會,依然維持由姜維統兵的格局。漢中丟了,對於劉禪而言,丟了就丟了吧,只要能守得住劍閣,將魏兵擋在劍門關之外,保西蜀一境平安,劉禪就別無他求了。
既是劉禪的最終決定,諸大臣也就無話可說了,執事太監高聲喊道:“有本早奏,無事退朝。”
就在眾人正準備起身退朝之時,一人持笏上前拜道:“臣有本奏。”
眾人視之,正是中尉右丞劉胤。劉胤是比兩千石的官,在這朝堂上,比他品秩高的比比皆是,劉胤只能是叨陪末席。聽著朝臣們聯名彈劾姜維,劉胤不禁是暗自感嘆,別看姜維統領著千軍萬馬,在戰場上威風八面,可在這朝堂之上,人緣可真不咋地,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剛剛丟了漢中,姜維就成了千夫所指的物件,就連姜維先前的盟友此刻都是噤若寒蟬,倒姜的聲勢完全呈現一邊倒的狀勢。
劉胤隱隱有些擔憂,雖然認為姜維在漢中佈防上有著致命的缺陷,但劉胤從來沒有否認過姜維是繼諸葛亮之後蜀國最優秀的統帥,如果讓別的將領替代姜維的職務,只怕蜀國會亡得更快些。
還好劉禪的態度此刻很堅定,並沒有因為群臣的聯名上奏而動搖,也許劉禪也認為此時能夠拯救國難的,非姜維莫屬。
漢中的失守早已在劉胤的預料之中,不光是先前歷史的程序,就拿姜維的漢中防禦體系而言,漢中必然是守不住的。鍾會已經全盤掌握了漢中的佈防詳情,在這種情況,姜維固執地不肯變陣,早已埋下了失敗的陰影。
姜維最大毛病就是太託大了,太自信了,認為漢中的防禦是固若金湯的,漢、樂、陽安三城一線的防禦體系完全是無懈可擊,但事實上,再堅固的城池也不可能沒有破綻,陽安關的失守,使得整個漢中防禦體系全部崩潰。
讓劉胤感到欣慰的是,傅僉在陽安關之戰中沒有陣亡而是全身而退,讓他一直擔憂的事最終沒有發生,在一堆糟糕透頂的訊息之中得到這條訊息,總算是讓劉胤暗暗地鬆了一口氣。
或許是當時自己善意的提醒幫助傅僉逃過一劫,或許是老天在眷顧這位忠良之後,總之,傅僉能平安無事,讓劉胤心安不少。穿越者不是萬能的,不可能穿越而來就讓世界天翻地覆,但劉胤總嘗試著改變什麼,漢中一如既往地丟了,但至少傅僉的性命還是保全了下來,這給了劉胤極大的信心,歷史是可以改變的。
劉胤也曾嘗試改變漢中失守的歷史宿命,但漢中佈防圖的失竊和姜維拒絕改變漢中防禦體系的決定,劉胤便知道,漢中失守已經是無可挽回了。
縱然是傅僉早一點識破蔣舒,縱然是姜維能夠早些增援到陽安關,也無法改變漢中失守的命運,劉胤甚至覺得,陽安關的失守從客觀意義上來講給了蜀軍一個機會,一個從容撤退的機會。如果陽安關沒有失守,姜維就不可能兵退劍閣而是增援陽安關,但放棄了沓中,就意味著陰平武都二郡的失守,陰平武都在陽安關的背後,鍾會和鄧艾則可以會師陽安關下,以蜀軍有限的兵力,很難抵擋魏軍的進攻。
更何況,鄧艾可以完全不用理會陽安關,直接引軍經白水攻打劍閣,一旦劍閣失守,整個西川就都暴露在魏軍的鐵蹄之下,鄧艾完全不用再涉險去走陰平小道,從大道上就可以直取成都了。
從這一點來講,退守劍閣無疑是最明智的。
第114章 劉胤的奏章
魏蜀兩軍在劍閣進入了相峙,雖然蜀軍的人數遠不及魏軍多,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那可不是虛設的,依靠地理優勢,姜維幾乎可以很輕鬆地就能守住劍閣,魏軍就算是再想前進一步,都試比登天的,
所有的人,包括姜維,包括鍾會,都會認為劍閣之戰將會是魏蜀兩國最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