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之爭都更重要。

第四部分讀書(二)

坦白從寬也要言而有信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一件檢辯交易案的裁定

今年6月5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8比1的多數對“美國訴赫伯”一案作出了對被告赫伯有利的裁決。此案的要害是所謂檢辯交易問題,就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告用認罪或交代來換取較輕的控罪,相當於我們熟悉的“坦白從寬”。

美國人都知道,他們的聯邦憲法有一個《憲法第五修正案》,主要內容是,受到檢察官指控的人有保持沉默的權利,也就是說,他如果覺得坦白了對自己沒好處,他就有權不坦白。任何人如果覺得說了會“自證其罪”,就有權不說。檢察官不能用“抗拒從嚴”相威脅。《憲法》給予被告這種權利,主要就是為了杜絕逼供信,因為逼供信是司法不公的主要肇端之一。

可是,事實上檢察官在調查和起訴的時候,總是希望得到被告一方的配合和幫助的。所以,檢察官經常會和嫌犯談判達成交易。嫌犯用認罪來換取較輕的控罪,這樣從檢察官一方來說,就免去了冗長而困難的訴訟過程,而被告一方則得到較輕的懲罰,甚至免於懲罰。有時候,檢方為了取得一些重要證據,會用免於起訴,即給予一個豁免,來換取某嫌犯提供這些證據,或在法庭上為檢方作證。這種情況在起訴有組織犯罪,比如對付黑手黨的時候,用得很多,因為有些證據非內線人物無法取得。

美國的檢辯交易和我們熟悉的“坦白從寬”有點不一樣的是,嫌犯是透過他的律師和檢察官談判的。這種談判,討價還價,形式上和做生意幾乎沒有什麼兩樣。檢察官是用從寬或豁免來換取坦白;嫌犯則利用手裡掌握的證據,根據檢察官想得到這些證據的急迫性,來達到對自己最有利的從寬程度或豁免程度,達成交易才肯鬆口認罪坦白。

檢辯雙方之所以要談判才達成交易,因為如果達不成交易,到了法庭上,在中立的法官和陪審團面前,雙方都有輸的可能。嫌犯有可能判下很重的罪名和刑罰,檢方也有可能因為手中的證據說服不了陪審團而訴訟失敗,讓到手的罪犯逍遙法外。檢辯交易談判的時候,手裡的籌碼就是將來萬一到了法庭上,勝算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這樣的談判都必須有雙方的律師來十分專業化地進行,實際上是建立在對庭審結果的預計上。如果雙方的預計相差很遠,那就很難達成交易。如果預計是一致的,通常嫌犯的律師會勸嫌犯接受交易。

可見,美國刑事訴訟中的檢辯交易和我們熟悉的“坦白從寬”的最大不同是,它是先談判好了,講好條件,達成交易,然後才坦白的,而不是先坦白了,看你坦白的程度、坦白的態度、坦白的成績,然後酌情來給你從寬。美國的檢辯交易是按照法律程式達成的一種契約。

那麼,像所有的契約一樣,在達成以後執行的過程中,又產生了爭議或分歧,比如說,檢察官在事後發現他給出的“從寬”條件太“寬”了,像做生意簽下了一個賠本的買賣一樣,起了反悔之心,怎麼辦呢?這就會產生新的法律爭訟,“美國訴赫伯案”就涉及這樣的問題。

韋伯斯特•赫伯是克林頓總統夫婦在家鄉阿肯色州的老朋友,也是一個老資格的法律界人士。當年,克林頓夫人也是法律界的新星,曾經被選評為美國最出色的100名女律師之一。赫伯曾經和克林頓夫人在白水土地開發專案中同過事。在克林頓的第一任總統任期內,他把這個小巖城的老朋友任命為聯邦司法部的副部長,是司法部的第三把手。可是,好景不長。獨立檢察官斯塔爾對白水案的調查很快就查到了赫伯的頭上。赫伯立即就從司法部副部長的位子上給捋了下來。斯塔爾抓住了赫伯的尾巴,不僅讓赫伯嚐了十幾個月的鐵窗滋味,也把當任總統克林頓和夫人弄得灰頭土臉。

可是,白水案如此小題大做,全是因為這裡頭要查的是總統克林頓。斯塔爾盯住的是克林頓。在調查赫伯的時候,他發出傳票將赫伯傳到大陪審團面前,要求赫伯交出有關白水案的11個類別的檔案。赫伯卻援引《憲法第五修正案》予以拒絕,甚至拒絕回答這些檔案是不是存在。按照法律,他有權保持沉默而不自證其罪。獨立檢察官斯塔爾想得到這些檔案,就宣佈給予赫伯以有限豁免,這意思就是說,只要你交出這些檔案,從這些檔案裡發現的你的犯罪行為就不予起訴,給豁免了。

根據《憲法第五修正案》的邏輯,赫伯獲得有關這些檔案的豁免,在這些檔案的問題上就不能再援引保持沉默的第五修正案權利了,因為你現在不會自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