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卻在我無從查考的某個黃昏悄然而逝,枯澀的眼瞼終於從此永遠地落幕了。我相信,除我之外,沒有人會如此固執地念紀,但經我提及,依舊還有一些野老遺叟會想起。

二十年前我曾是利川官廨裡的一員惰吏,承恩公韓漢祥部長看顧,特允我四鄉遊逛以編一冊《閒話利川》完差。因此我於某日雲遊到了大水井。雖然少年時修階級鬥爭教育課,便已熟知此一媲美劉文彩莊園的去處,但寶幢初拜,仍覺懵然如驚。畢竟在這兩省交界的大巴山深處,一派荒涼的艽野之鄉,驀然突起這麼一片雄渾古雅的高築巨構,確確乎有些匪夷所思。

彼時,水井鄉尚無一間旅舍,莊園周邊也僅幾戶零星人家。所謂基層政權尚掛牌在“青蓮美蔭”那個院落,連伙伕也不曾尋得一個,我遂往李氏宗祠裡去覓歇處。宗祠當時是糧站和學校分而治之,糧站早已掛鎖,學校則有老師幾個像古廟野僧寄宿其處。因我先前嘗在教育局當差,所以敘過來歷後,一青年教員古道熱腸讓出床鋪,終於使我在此荒山古宅裡可以優遊小駐了。

老師們知我來意,便一起推薦說:你要想了解大水井李家故實,只須找仇老漢便足矣。我問何許人,答曰本地的一個孤老。問居所何在,指曰後山半腰上的草棚即是。我欲走訪,眾勸謂無須,黃昏時必來擔水,候之即可。

果然向晚時分,仇老漢擔著水桶健步而至。遠看一襲青袍,腰束布帶,頭纏皂巾,腳著草鞋,完全一副土家故舊打扮。我迎上去施禮自介,老人不卑不亢地答禮,依舊自顧自地去那口著名的深井打水,然後兩桶上肩,悠悠然拾級而上,出宗祠沿後山土路徑往自家茅舍。我一路隨行,中途強爭過水桶分擔一程,沒走幾步便作牛喘,老人略有所感,又接過自擔上去。老人的家就在半山坡上的一片烤煙地裡,孤零零的一間房,四望無人,所謂四壁只是用劈柴釘成,望處皆是縫隙,屋頂則全用茅草鋪就。房裡一張床、一孔柴灶、一口水缸、兩把椅子,記憶中除此之外別無長物,見此情狀我確覺寒心。老人將水倒入缸中,提過咯吱作響的椅子喚我坐下,用陳年大茶缸為我沏上粗茶,自己則捲上土煙,然後徐徐問我所來何干。我說明來意後,老人沉吟苦笑,搖搖頭嘆道:嗐,總算還有人來問李家舊事!

稍歇片刻,老人即帶我出門俯瞰宗祠莊園,併為我一一講解此中的風水故實。然後又帶我爬上草棘紛披的高大寨牆上漫步,細說李家的興衰往事。老人以古稀之齡在夕陽中攀上跳下竟像一個埋名江湖的前輩高手,當時確讓我一驚一咋。

原來老人年輕時即是李氏莊園的衛隊長,少年習武,打得一手好槍,亦曾多次參予抗擊神兵、土匪或地方軍閥武裝的圍攻,李家的末代掌門李蓋武對之十分倚重。抗日軍興時,李蓋武曾派他率一連士兵前往宜昌參戰,扛過國軍上尉的徽章。待他抗戰勝利解甲歸來時,才知髮妻與人私通,他便離異且從此單身,唯一的女兒也由其妻帶著遠嫁恩施去了。

老人又引我到宗祠內大殿介紹莊園的建築特色,並指著一根頂梁立柱說:你看這幾個柱頭全都立在磉墩的正中央,就這一根是偏離的。這是40年代武術家萬籟鳴途經奉節,拜訪李蓋武時,在這殿上即興表演拳術前,先脫衣然後以倒拔楊柳式提起這根大柱,將衣服塞其下,表演完再提柱取衣,放柱時稍微偏離了中心。老人說他當時就在場,只聽柱起時滿殿木瓦亂響,卻毫髮無損,真個是舉座皆驚萬大俠的神功超凡(此柱今日猶可見其狀)。

仇老漢是一個歷盡滄桑而歸於平實的人,這則故事似乎不像演義,但我又確難想象人的神力竟至於此,也就姑妄記之以備一說罷。老人對故主情深,故而說到李蓋武的結局時,不免略見沉痛。據他的說法,江山易主時,李作為一方鄉紳,是深諳時務並立即投靠新政了的。且在當時的所謂土匪暴動串聯到他時,他指示仇等舊部不作響應,並暗中向新政知會訊息,之後尚受到過奉節新政的褒獎。可是待天下底定接踵而至的土改中,李蓋武卻作為惡霸被髮動起來的農民在火上活活烤死——關於這一純民間的酷刑方式,向不見於官方檔案。雖為親歷者的口述,卻多半也無從查考了。但我只能據後來人世間的種種慘烈冤獄,來推想這一傳說的真實性了。我相信在一個大革命的時代,當底層社會的仇富心理和打家劫舍成為合法時尚後,這種野蠻的火焰是很容易被導向惡的。因此,當仇老漢在暮色四合的莊園裡,向我低沉地陳述一個家族的慘痛時,我對此罩滿蛛網燕泥的雕樑畫棟,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恐怖,我甚至確切地感到面板上的灼痛——那是怎樣一種生命的煎熬啊!